
中國風水發展到唐宋,正式邁入了成熟期,標志是風水理論的成熟和脈絡清晰的師承道統的形成。一大批風水經典名作出現并廣為傳播,影響了其后千年的風水學說和致用于世的面貌。
隋唐時期,風水書籍已大量涌現,僅見于官方記載的就有幾十種,《隋書·經籍志三》中就記載了13種風水書,如《五姓墓圖》《五音相墓書》等,由此也可以看出,隋唐之初,風水理論和流派還處于演化蛻變的前夜,還受五音姓利理論的影響,這一影響直到宋代還有遺韻。此時形法派、理氣派的分野及理論還沒有確立。唐中后期到宋代,情況則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些理論上臻于成熟和完善的典籍大量出現,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如《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中就列出了15種風水書,其中,就有著名的《葬經》等。而到了宋代,《宋史·藝文志》中更記錄了多達51種風水書。
唐代時,正史有傳或提及的風水老師有幾十人,如李淳風、袁天罡、一行禪師、丘延翰等人,而世傳風水祖師爺級的人物是楊筠松。楊在正史中雖無傳,但其人在風水流派的創建和傳承中卻有著始祖的地位。楊筠松,名益,字叔茂,自稱救貧先生,為唐僖宗時朝人。雖唐史無傳,但是《宋史·藝文志》卻有提及,稱其為楊救貧。據考證,楊氏為唐竇州人,在唐僖宗時被封為國師,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專職司管靈臺地理之事。黃巢起義攻入長安,楊氏從宮中獲得秘籍禁術逃到贛州寧都懷德鄉。他在贛州將所習之術傳給了同里人廖三,廖又傳給其子,復傳給其婿武功郎謝世南,世南再傳給其子武功大夫海惠州巡檢使永錫。楊氏由此創立了風水的巒頭派,也叫形法派,主要強調的是山脈的形勢,龍、砂、水、穴都以形勢為主要評斷依據,而不以方位為宗的。后世以其名的作品有《撼龍經》《疑龍經》《天玉經》《青囊奧語》《青囊序》《都天寶照經》等。
紀曉嵐任總纂官的《四庫全書提要》中對此也沒能厘清。倒是清代人丁芮樸在《風水祛惑》中分析認為,只有“三龍經”即《撼龍經》《疑龍經》《天玉經》是楊氏的真正的作品,其他都是偽托。
《撼龍經》是楊氏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他在此書中將天下大勢以天地之骨骼、人之背脊項梁為比喻,描繪了華夏神州大地整體的山脈走勢,提出了巒頭派的評價理論體系,并具體分析了九種形態的山脈走勢與落脈立穴的要領。《撼龍經》在辨析龍脈時,特別提出了星峰對應的理論,不僅要看星辰下照對應的情形,還要辨析山龍的精氣神。同時,不僅高處以星峰論龍,低處也有真龍,即要平地兩旁尋水勢,“兩水夾處是真龍”。在理論構建上,《撼龍經》將中國自古上應北斗七星,外加天皇、紫微兩星共九星的觀念,完整地借用到風水形勢的分析中,將山脈形勢分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分別描述了九星的典型形態和吉兇對應,為后世形勢派的風水理論奠定了評價術語體系。
在唐代,還有一部風水典籍在風水學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響了后世,這就是《宅經》。它被清代著名的大學士紀曉嵐稱為是“在術數之中猶最近古者”。據考證,原本《宅經》并沒有偽稱黃帝之名,是后世方技術士為了便于傳播才托借了黃帝的名義,其成書的年代大致在唐代早期。《宅經》是現存最古老的陽宅風水書,它提出了系統的陽宅風水吉兇評斷的評價體系,比如,提出“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理論;以陰陽交he理論將陽宅按辰南、戌北劃出一條分界線而分為陽宅和陰宅兩種;提出了四種論宅善惡吉兇的評斷指標——以陰陽是否和合論吉兇,以宅形格局大小論吉兇,提出了著名的五實五虛說,以旺衰擇日禁忌論吉兇,以及以修建房屋的先后次序和內在結構形制論吉兇,等等。《宅經》還按二十四路方位,分陰宅和陽宅兩類詳細解說了各個方位建筑高低、大小規制的要求。
唐代形法派著名作品還有卜應天的《雪心賦》等。《雪心賦》以賦的形式,詳論山水氣脈之法,龍虎砂穴等審度之道,頗有心得。全篇約分十八節,分論山水本源、氣脈分合、五星轉換、水法、龍脈行度、龍穴真假、龍虎、葬法、克擇、仙跡祖墳、后龍、水口、高山平地羅城、砂水不拘方位、龍身貴氣、形穴、通論山水、陽宅,最后一節為補論,可謂面面俱到,剝研究里,深入本心,而又文辭優美,被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試可評價為“詞理明快,便后學之觀覽,引人漸入佳境。”盡管此篇未見收錄進《唐書·
藝文志》及后世諸官修志書中,但卻為歷代風水學家特別是形法派所尊崇,被譽為是中國風水學中的名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