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風水認為太祖山之上,于夏秋之交,雨霽之后,丑寅之時,必有上升之氣,因而風水常以氣的形態辨吉兇。一般來說,如果氣發一山巔,直起沖上,下小上大如傘,就是真氣。

風水認為太祖山之上,于夏秋之交,雨霽之后,丑寅之時,必有上升之氣,因而風水常以氣的形態辨吉兇。一般來說,如果氣發一山巔,直起沖上,下小上大如傘,就是真氣。如果氣橫于山腰,則是云霧之氣,而不是真氣。以質而論,氣清者主貴,氣濁者主富。端正者出文,偏斜者出武。比較出眾的風水先生還能夠辨出氣的色彩,以赤黃色為上,青白黑次之。望氣似乎更多地同人的氣功狀態聯系在一起。
在入山尋龍過程中,望氣尋龍也是其中的一個組成內容。大抵山川之氣,和太陽的出沒有著很大的關系,由于中午時太陽高懸空中,“其氣潛伏,無可覘驗”,所以一定要在太陽還沒升起,陽氣始興,或在太陽才一下山,陰氣漸萌之時,方是驗山川之氣的最佳時刻。古書有云:“黃富而青貧,赤衰而白絕,唯五色之氣氤氳,乃綿綿而后杰。尋龍至此,能事已畢。愛銀海之明,欲靈犀之活?!蓖瑫r,又有福喜之氣,衰敗之氣的種種不同?!案O仓畾?,上黃下白,如牛之觸人,如羊群之相迫,如人持斧以騰身,如將舉首而向敵。或如堤坂(其氣橫亙)或如木埴(其氣森列)”關鍵是其氣凝聚有力。又如“衰敗之氣,下連上擘,聚而復興,澈而復赫,如卷石揚灰,如亂穰壞帛,如驚蛇飛鳥,如偃魚(氣不踴躍)巨舶(形體橫臥,沒有振興之象)”,問題在于其氣零散不凝。
風水學家們將“天人感應”理論引進風水學說中,形成受蔭學說,即所謂“氣感而應,鬼福及人”(《青鳥經》)。環境何以能蔭佑生活在其中的人呢?原來天地之間都是氣,環境接地氣以納天氣,天地之氣,以轉授生人,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得到以后便大吉大福。這就是所謂以氣感氣,其吉兇禍福絲毫不差,有一種人,只以富貴利達為其心,損人利己,這樣就破壞了和諧的基礎,是得不到大吉大福的風水寶地的。而心存公、義,也可以形成吉祥和順之氣,化不利的環境為吉利的環境。
風水實踐證明,擇基選址有幾個步驟:覓龍、觀砂、察水,點穴,把氣從山上引下來,聚之于穴,即“山氣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氣,凝結為穴”。首先是覓龍,即尋長祖山。古人認為山是氣之源,在《望氣篇》中談到山的形勢與氣和關系:“凡山紫色如蓋,蒼煙若浮,云蒸靄靄,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膩,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鐘未休。”反之,“凡山形勢崩傷,其氣散絕謂之死”??梢姯h境和“氣”的關系多么緊密。
當“氣”運行中,又必須有氣的連續性,郭璞《葬經》說:“氣因形來而斷不可葬也。然斷有幾等:有為水沖者,有為路所截者,有為畚鍤所傷者,龍行至此,未有不遭其害者也。”這里龍指“氣”,氣流希望不要受阻。
“氣”被引下龍脈后,又有左右龍虎砂山夾緊:“若非龍虎夾緊直走近水旁,則水動而氣散?!边@時仿佛氣流到達目的地了,需龍虎夾緊,否則就會漏掉,這里說的左右龍虎砂山就是上面提到的“形”,即環境空間,它像一個容器一樣,容納了“隱而難知”的“氣”。
砂山之前還有朝山:“開面向里,不拘遠近,俱名有情,遠朝(朝山)及前后左右之砂皆以真面相向,無破碎尖射兇頑為融結。”可見朝山、砂山這一“形”不得與“氣”沖突,應該“以其護衛區穴,不使風吹,環抱有情,不逼不壓,不折不竄”。
朝山再向兩旁是羅城,羅城是祖山分障包羅于外,即龍之余氣也。余氣還以羅城衛,以確保氣不外溢。
因此前有朝山,后有大而高的祖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仿佛一個大四合院,全院的惟一出口就是水口,水口為“一方眾水所總出也”,真好像四合院的大門,既是進出村的關口,又可能是溢氣的通道,是個關鍵的地方。四合院總作有影壁,以防漏氣,村落也不例外:“祖山工障展作羅城,羅城余氣去,作關闌重重,關鎖纏護周密?!边@里關闌,關鎖都是指水口。
古人選形可謂滴水不漏,用形緊緊攏抱著氣。雖說氣形相輔相成,但是像這樣全封閉的氣形關系在西方并不多見,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住宅內部也強調有一個核心,正堂中,一張條幾居中,正墻是祖容,或將祖宗的牌位供在條幾上;下方,還常供有“地脈龍神”牌位,象征著宅基的核心,即“穴”的所在。
所以說風水中意念的核心和場的點場多少有些殊途同歸。
綜上所述,中國人的心理空間即“氣”在建筑上的運用可謂是先人之聲,但是在論述“氣”與“形”關系時,往往用不著陰陽八卦、占卜五行的方法,夾雜著生活經驗、社會道德等多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