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壓歲錢”是給誰的?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給老人的,另一種是給小孩子的。小孩的是“壓祟錢”,而老入的才是真正意義的“壓歲錢”,意思是不讓老人的年齡繼續增長,能夠幸福長壽。
關于“壓歲錢”的由來共有三個傳說,其中比較可信的傳說是一個名叫“祟”的小妖的故事。這個小妖每逢臘月三十的時候就會出來作祟,他會溜進別人的家里專門摸熟睡小孩子的腦袋。據說被他摸到的小孩會發高燒說夢話,即使燒退了也會變成傻子。
據說嘉興有一戶人家老年得子,非常疼愛小孩,年三十的晚上,為了防止“祟”這個小妖騷擾孩子,給了孩子八枚銅錢。孩子把它們包了拆,拆了包,睡后,包著的八枚銅錢被孩子放在了枕邊。半夜里,“祟”這個小妖果然來摸孩子的頭,但是剛一碰到,孩子枕邊突然迸出了一道金光,“祟”這個小妖尖叫著逃跑了。于是,這件事傳到了其他人的耳中,大家爭先效仿,每逢大年夜就會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以后就再沒有出現過。所以,人們就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是“歲”的諧音,逐漸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壓歲錢起源于哪個朝代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于漢代。又名厭勝錢,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唐玄宗天寶年間,“內庭嬪妃,每至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
王建《宮詞》云:“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急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
還有詩云:“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寒日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
從這些詩文的記載與描述,足見唐代宮內過年時散發金錢之風很盛。
《資治通鑒》卷三十六也有“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楊貴妃洗兒金銀錢”的記述,這里所說的“金銀錢”,其用途是作護身符掛在孩子身上以鎮邪去魔。王建《宮詞》有“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的詩句。
后來,除夕賜錢和給“洗兒錢”的風俗由宮內傳到民間,到宋代就成了民間的重要風俗之一。
不少原來屬于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
“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
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給已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貨幣改為鈔票后,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
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后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
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如今,大人們則喜愛選用新鈔票作壓歲錢,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這些壓歲錢是贈給孩子們作為春節的禮品,祝福孩子們在新的一年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