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文化網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風水知識 >> 內容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什么意思?

時間:2025-06-06 11:46:41

  核心提示:俗語在古代社會,是百姓的常用語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廣泛流行。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俗語在古代社會,是百姓的常用語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廣泛流行。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于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

 01 、母在不慶生

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母親在世之時,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為什么古人會有這么奇怪的想法呢?

其實古人說的“慶生”并非指過生日,而是指“過壽”。

按照古代禮制規定,幼兒、青年、中年人都是不能過壽的,人只有過了50歲,過生日才能稱為過壽。

按照《周禮》記載:六十為下壽,八十為中壽,一百歲則為上壽。

而且就算年過50,但家中父母尚在,較好也不要做壽,因為“尊親在不敢言老”,這體現了對老人的一種尊敬和孝心。

那為何古人還要特意強調:“母在不慶生”呢?這主要是因為古代醫療條件落后,女人生孩子出現意外的幾率非常高。

所以孩子生日那天,對于分娩的母親來說也是最危險,最痛苦的一天。

中國人最講究孝道,特別是母親的十月懷胎,以及一朝分娩的辛苦和艱難,應該值得每一位子女銘記。

最懂感恩的人,自然不會在母親最痛苦的一天,來慶祝自己的生辰,所以才有了這句俗語。

除了告誡子女要懂感恩,這句話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那就是告誡子女:

有機會還是要多孝敬父母,不要只顧著自己過生日,而忘記了母親的壽誕,趁著老人還健在常回家看看。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莫要等到那時再后悔。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在外與朋友大辦生日宴,卻總是記不起母親的生日,只留老人在家苦苦期盼。

作為兒女,今后請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讓他們能夠度過一個兒孫繞膝的安樂晚年。

 02 、父在不留須

對于這句話,很多人不理解,在古代中國,男人成年之后都會蓄須,只有極少數人不留胡須(例如太監)。

而且儒家思想告誡世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在古代,胡子是美男子的標配,《漢書》中描寫劉邦的容貌寫道:“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

著名的美男子霍光則:“白皙,疏眉目,美須髯。”

還有武圣關公,人稱美髯公,胡須長達兩尺。

很顯然,古代人在成年之后就會蓄須,那這句“父在不留須”的俗語,是從何而來的呢?

辛亥革命后,為了改變國人的思想,廢除了儒家中很多思想,比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鼓勵男子割辮、剃須。

還形成了一種風俗,父母都在世,不留須,父親去世,留上唇胡須,母親去世,留下巴胡須,雙親都故去,才會上下一起蓄須。

現在能夠看到魯迅先生的照片,幾乎都留有上唇胡須,這就是他為了紀念去世的父親而留的。

不過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皮膚白凈的“小鮮肉”成了人們追捧的對象,很多男人早已不再蓄須。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從來都是無私的,潤雨無聲的,他們不會真正在乎子女為不為自己過壽,蓄不蓄須。

他們為子女的奉獻都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

古代有二十四孝,現代的年輕人也應該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孝道繼續發揚光大,經常回家看看父母。

Tags:  
作者:小易 來源:易經文化網
驚訝 欠揍 支持 很棒 憤怒 搞笑 惡心 不解
  • 易經風水學風水知識居家風水辦公風水墓地風水風水故事風水寶地風水老師投訴舉報
  • 易經文化網(www.dongzhichun.cn) ? 2014 - 2024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瓊ICP備19003176號-13
  • 易經文化網內容僅供休閑娛樂,完全免費,請勿迷信,要相信人定勝天
  • 免責聲明:本站信息均由網友提供,以及網絡收集,本站不承擔相關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及時刪除。
  • Email:43133050@qq.com 站長QQ:43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