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清明節的活動較多,既有祭祖掃墓、迎城隍祭厲壇、祭花神等祭祀活動,又有踏青、插柳、蕩秋千、放風箏等游樂活動

關于清明節祭祀活動
清明節的活動較多,既有祭祖掃墓、迎城隍祭厲壇、祭花神等祭祀活動,又有踏青、插柳、蕩秋千、放風箏等游樂活動,也有各種飲食習俗。其中以祭祖掃墓規模最為龐大,各地均有進行。
因為清明節有祭祖掃墓的習俗,所以它又與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一日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鬼節。所謂鬼節,是祭祀祖先、悼念亡靈的節日,它是相對于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而言。清明節與其他兩鬼節相比較,清明節祭祀的對象主要是自己的親人及祖先,是生者崇尚慎終追遠、持守孝道的表現,表達了對故世親人及祖先的懷念。而其他兩鬼節不光包括這些,還包括祭祀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其意義重在安撫,不想讓他們作祟,危害人間。
清明節祭祖的時間因地而異。山東地區多在清明節當天祭祖;京津地區選擇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晉南一帶祭祀時間有兩次,一次是清明前,各家分頭祭祀故世親人,另一次是清明當天,同姓家族派出代表祭祀共同的祖先;而江南一帶多選擇清明前三天開始祭祖,時間一直延續到清明節后四天。隨著時代的發展,祭祖活動也多集中到清明節這天舉行。
之所以都趕在清明祭祀還在于祭祀時間也有期限。俗話說:“前七后八,陰司放假”。冥府鬼門打開的時間僅在清明節前七天,節后八天,因此祭祀時間安排的最大限度也在這個范圍之內,相傳超過這個范圍,祭祀就不靈驗了。依據祭祀的場所不同,祭祖分祠堂祭祀和墓祭兩種。祠堂祭,又叫廟祭,由家族長者帶領全族人聚集在祠堂里祭祀祖先;墓祭是長者率領全家人在露天墓地舉行祭祀儀式。目前墓祭最為普遍,因為只有墓地祭祀時,祭祀者距離故世親人距離才最近,它能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托。還有一種情況,是出門在外的人實在不能回家掃墓,只能選擇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以表達自己對祖先的祭奠。
墓祭包括墳前祭拜、送紙錢、添墳、食祭余等流程。祭拜前,先除去墳墓上的雜草,在墳前劃好上供范圍,擺上香楮、元寶紙錢、祭品等。然后為祖先化紙錢,因為紙錢只有化作煙氣飄進冥界,才能為祖先收到,所以人們先要將紙錢焚化。另外,拿出幾張黃紙錢以土石壓于墳頭,意在向外人顯示家中仍有后人。由于受到寒食節禁火的影響,湖北恩施、咸寧等地用在墳墓附近的小樹上,或墳地竹竿上懸掛紙錢,叫做“標墓”。祭祀過的墳墓紙幡飄飄,而沒有紙幡的墳頭多是些未得祭祀的孤墳了。所謂添墳,指已故親人的墳墓增添新土,意思是為祖先“修補房屋”,以防墳頭土薄,夏天易遭受淋雨之災。實質這是對過世親人表示懷念的見證。祭祀完畢之后,全族人一同在祖墳前會餐,分享祭祀后的食品,這叫做食祭余,人們相信食用祭祀祖先后的物品能直接獲得祖先保佑。同時這也是和睦家族的重要方式。因地域不同,食祭余稱呼也不相同。河北望都稱這種活動叫做“吃會”。甘肅靈臺稱之為“清明墳頭會”。
清明祭祖這種行為實際上是樸素的祖先崇拜意識的遺存,它是人們懷念離世親人的現實需要,也是確認宗族延續的心理依托。如今,清明祭祖演化出多種形式,除祭祀本姓氏祖先外,還祭祀黃帝陵、軒轅廟、炎帝陵、祭祀孔子等等,借以表達對華夏祖先、對先賢圣人的思念與敬仰之意。許多海外華僑華人利用清明回國參加各種祭祀也是這種心理的體現.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在清明節上有不少風水上是需要注意的:
1:不要去太偏僻的地方
因為是祭祖,所以是難免會去一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據常走的路線行走為好,勿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來是安全問題,再者是易粘惹邪氣。
2:祭祖和掃墓還是要心誠為好,
對走路中或站立時遇到的墳,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腳去碰墓碑之類的,在這樣的場所要多有嚴肅莊重的態度為好。其他鄰居的墓碑前面不要隨意觸碰占據。
3:面對先輩的墓地,
必定要好好清理雜草,好好添上一些松土,掃除墓前的雜物,清洗下,墓碑。把整個墓地弄得煥然一新,外觀上更加飽滿,心中默念,寄希望九泉之下的先輩保佑后代富貴昌盛。
4:選擇掃墓的時間
是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象天未亮或剛亮或是傍晚時分或太陽將下時,都是不可以去掃墓的,因為此時抵抗力最弱,是不利掃墓人的,一般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間為好。
5:去掃墓的人,如果是身體虛弱或病中或是額頭發黑,則表示時運較低,若能不去為掃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