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之風水多見于古都,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包括如今首都北京之外的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七地,即七大古都。而今天我們要談一談的便是,北京城的風水故事。
1
北京最早的名字叫做“薊丘”
北京在三大古代都城中,成為“國家首都”的時間比西安和南京都要晚。北京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周武王時期,堯的后代被封于這個地方,時稱薊丘,后為燕國國都。
從西周到唐代,北京稱為薊。自西周燕國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這一帶肥沃之地,盛產一種奇異之草,人稱薊草,尤其是西北隅的山丘,薊草十分繁茂,人稱薊丘,因此,人們習慣于稱這里為薊。從薊丘到周末的燕都,從唐代的幽州城到遼代的燕京,從金中都到元大都到北平、北京,八朝古都,數百年的興衰繁華,在這風水吉地輪番上演。
明清時期北京城區圖西漢時,北京地區稱為燕國、燕都、涿郡、幽州、廣陽國、廣陽郡。東漢時,又稱為上谷郡。隋時稱為幽州、范陽,唐人稱為漁陽。遼代時,正式改稱為燕京。金代稱北京為圣都、中都,元代稱為中都、大都。明代時,稱為北平、北京,清代改稱為燕京。民國時,稱為京都、北平,1949年以后,稱為北京。
2忽必烈遷都北京
所謂龍脈,就是連綿起伏的青山。龍脈的中心為祖山,是王氣郁積之處。以此起始,引入京城,到達宮殿背后的靠山即“主山”。
主山兩翼,左以河流為青龍,右引道路為白虎。主山之前、青龍白虎之間的最佳選點,是萬物精華的“氣”的凝結點,為龍穴,明堂就應坐落此處。
北京第一次“龍翻身”在公元12世紀中葉,時金主將國都由東北遷到這里。真正的龍興應該是在元朝。
但之后,北京也遭受了一次劫難,整個城市幾乎被燒光了。此事發生于公元1216年,之前一年,成吉思汗將金政權逼離燕去,遷都汴京。蒙古軍隊輕易就占領了燕京。成吉思汗的軍隊進城后,將金的宮室整個焚毀。
成吉思汗無意于定都北京,但都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情況發生變化。深得忽必烈信任的和尚劉秉忠建議,元的都城遷定到燕京為佳,忽必烈接受了這一建議,改燕京為大都,并指定劉秉忠主持大都的設計和建設。
劉秉忠依漢人傳統的風水觀點,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式安排了大都的功能布局,歷時24年方建成,遂現代北京城的輪廓。
北京在風水定義中,有人也曾稱“龍盤虎踞”,如元時人即認為“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據說這也是元從上都遷到大都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北京的地理形勢符合傳統的風水要義
北京坐落在華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與山地奇絕的交會處和交通要沖,集山脈之險峻、河流之幽靜、平原之肥沃于一身,以藏風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
北京的西邊是太行山山脈、西山拱衛,北邊是太行山、軍都山形成一處半圓形山灣,東北部就是著名的北龍燕山山脈構成的天然屏障。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對堪輿術也頗為在行,曾對北京所在的冀州一帶風水大加贊賞“冀州好一風水,云中諸山,來龍也;岱岳,青龍也;華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諸山,案外山也。”
從朱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的地理形勢是全符合傳統的風水要義左青龍右白虎格局的,呈“四方朝覲”態勢:
北京坐落在華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與山地奇絕的交會處和交通要沖,集山脈之險峻、河流之幽靜、平原之肥沃于一身,在藏風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太行山巍峨雄渾,自北向南,氣勢磅礴,奔騰而來。燕山莽莽蒼蒼,蜿蜒曲折,像兩條巨龍守衛著京師。森林密布,山色青蒼,如歌的山風在林海中激蕩,霧氣郁集,云蒸霞蔚。
溫馨提示:文章的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