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 ——《周禮》

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尤其是封建社會中是很看重生死的,講究“土生萬物,入土為安”。
人去世后,尋找風水寶地安葬,一方面是愿死者靈念成仙,另一面企盼庇佑生者福祿綿綿。
古人對死亡是非常尊敬的,唐朝初期,李世民制定了《貞觀新禮》,唐玄宗即位后增加了《大唐開元禮》,從這些禮儀制度可以看出古人對喪葬禮儀的重視程度。
過去,人死后會為其穿上干凈的壽衣,裝入大紅木棺材,停放在屋堂三至七天,逝者入駐青山,長眠九泉安息。 不同民族喪葬文化不同,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巖藏等,但選擇最多的當屬于土葬。
如果要追溯土葬起源就要從原始社會說起,從出土的半坡遺址中可以發現,6000多年前已經出現土葬墓穴遺址,到了夏商時期也一直使用土葬。 周朝更是以《周禮》規定,人死后,必須入土,還要厚葬,這才符合忠孝禮儀。
隨著秦朝兵馬俑的出土,其規模大小可以說是土葬界的天花板,整個世界都難找到與之比肩的古代陵墓。
從土葬的歷史發展來看,幾千年下來死去的人很多,陵墓應該遍地都是才對,為什么很少看見呢?原因令人唏噓。
古代真正得以厚葬的人并不多 雖說除了三國和魏晉時期講究薄葬外,其他朝代就講究厚葬,但真正被厚葬的人非常少。 戰亂年間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根本沒有條件厚葬,挖個坑立了碑就算是完事了,條件稍微好點的人家增加一口棺材,放些生前用過的物品,規格與王侯將相比較,太寒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