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早期,中國人相信生前是怎么樣的,死后也是怎樣的,皇帝生前錦衣玉食、廣廈豪宅,死后會將皇陵建的很大,里面埋上一大堆金銀珠寶做陪葬,再堆上高高的封土。
盜墓傳說
在早期,中國人相信生前是怎么樣的,死后也是怎樣的,皇帝生前錦衣玉食、廣廈豪宅,死后會將皇陵建的很大,里面埋上一大堆金銀珠寶做陪葬,再堆上高高的封土。
同時中國人相信風水學說,認為陵墓是會影響到子孫后代的,而皇陵是會影響到國家命運的 ,將自己的祖墳葬在龍脈上,就可以保家族的皇位千秋萬代。
然而如果龍脈斷了,或者祖墳被挖了,那么就意味著自己家族和國家的衰落,所以帝王們往往派兵去守護帝陵。
由于風水學說是中國人自古以來一直沿襲的一種文化,所以世人是可以通過研究風水去找到王侯將相的墓,于是出現了各盜墓派別。
盜墓小說《鬼吹燈》系列及翻拍影視作品的大熱讓神秘的尋龍點穴口訣也被人熟知,“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如有八重險,不出陰陽八卦形”,其實這句口訣出自風水典籍《撼龍經》的“尋龍千萬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若有千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
這句口訣的詳解就是若地勢為主龍脈,周圍必然有重重山脈護衛,并且來水廣闊,去水緊窄,出水口又有兩山相對,起到關攔去水的作用,必然會出王侯將相,是非常好的穴位。
龍脈
龍脈,是指起伏的山脈,因山脈在形態上多方面與龍相似,故中國風水學將山脈比喻做龍。
在中國古代傳統堪輿學中,將“龍脈”視作一種特殊的地理形態,龍脈指如龍般妖嬌翔,飄忽隘顯的地脈。
地脈以山川走向為其標志,故風水家稱之為龍脈,即是隨山川行走的氣脈,古人認為以此可以辨別藏風蓄水、大富大貴的風水寶地。
《陽二宅全書·龍說》云:“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
《撼龍經》云:“大率龍行自有真,星峯磊落是龍身……龍神二字尋山脈,神是精神龍是質。”龍行飄忽,即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山脈亦多起伏逶迤,潛藏剝換。
風水中借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因為龍善變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隱能現,能飛能潛,山勢就像龍一樣變化多端,故以龍稱呼。
平地也有龍脈,其標志是微地形和水流。
對龍脈好壞的看法,是審定山脈的長遠,辨別山脈的大小興衰如何,山脈來得綿遠者,發富亦綿遠,山脈來得短促者,發富亦短促。
總之,風水龍脈大致反映了我國的山脈走向。
龍脈示意圖(源于網絡)
中國的三支龍脈,從北方開始,以北干、中干、南干的形式,在中國的大地上流動,與黃河、長江等大水系有著密切的關系。
自古,地理的基干龍脈對三支干龍的分法為:
北龍:沿黃河通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區,延伸至朝鮮半島而止。
北龍大致示意圖
中龍:通過黃河、長江之間的地區,包括四川、陜西、河北、湖北、安徽、山東,到達渤海終止;西安、洛陽、濟南等,均為中龍氣聚之所。
中龍大致示意圖
南龍:沿長江通過云南、貴州、廣西、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南部地區入海而停止,通常把香港、廣州、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劃為南龍。
南龍大致示意圖
歷史上的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出生在中龍脈分支。
據說,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后,為保江山永固,秦家天下傳萬代,曾費盡心機地破壞過南、北兩條龍脈,只留下了自己所占的“中龍脈”,秦始皇對北龍脈的破壞,便是命人修筑萬里長城。
蒙恬率軍修筑長城的時候不慎挖了大秦的龍脈,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長城部分(源于網絡)
風水業內公認:昆侖山是“萬山之祖、龍脈之源”,是龍中的祖龍(根龍)。龍脈從昆侖開始發源延伸到世界各地。
昆侖傳說(源于網絡《鬼吹燈----昆侖神宮》)
古代找龍脈的“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龍、穴、砂、水、向;相應的活動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古人認為,以此可以辨別藏風蓄水、大富大貴的風水寶地,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尋龍點穴。
龍脈之祖-----昆侖
中國龍脈的始祖源自昆侖山,昆侖山的左邊(西北邊)是天山山脈、祁連山山脈、陰山山脈,北邊有阿爾泰山,伴它行的還有賀蘭山、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昆侖山的右邊(西北、西南邊)有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等山脈。
昆侖山脈,又稱昆侖虛、中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昆侖丘或玉山,是亞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國西部山系的主干,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脈之祖。
昆侖山龍脈夾在上述南北山脈中間,不斷向東施展輝煌燦爛的舞姿,龍的主脈落在陜西省的西安市(即古都長安),然后東出中原(河南),同時展開北向、南向、東向、西向分支,形成昆侖山脈體系。
昆侖山地形圖
昆侖山
中國的氣,是沿地勢由西流向東方的,由于氣的靈妙,氣聚之地大都出現許多大人物,通常把這種地方稱之為人杰地靈,而氣的源頭便是昆侖山。
古時便被看作為產生源氣之所,黃河由它發祥而出,它是生氣之源,物本之源。
氣脈從昆侖山向全世界擴展,所發端出的五支龍脈,其中三支在中國,兩支向歐洲方向延伸出去,因而成為天下的主山。
昆侖山脈示意圖(源于網絡)
在國家地理上,該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
它的西段是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的界線,西北東南走向。
東段成東西走向,分出三支;北支為祁漫塔格山;中支為阿爾格山,東延至布爾汗布達山及阿尼馬卿山;南支為可可西里山,東延為巴顏喀拉山,在四川邊境與岷山和邙山、郟山相會合。
昆侖山相對位置
昆侖山脈與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間均以深大斷裂相隔。
昆侖山脈的新構造運動極其強烈,晚第三紀以來上升大約4000~5000米。
昆侖山脈西高東低,按地勢分西、中、東3段:
位于西昆侖山海拔在7000以上的山峰有3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平均海拔為5500~6000米;
中昆侖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5000~5500米,北坡雪線5100~5800米;
東昆侖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4500~5000米,積雪分布在5800米以上的山峰。
總結
不得不感慨,昆侖山不僅僅是一座山,更吸引人的是昆侖山幾千年來所沉淀的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