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的中醫是以陰陽、五行作為立論的基礎的。其實陰陽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只能用舉例的方法進行闡釋:比如手背為陽,則手心為陰;背部為陽,胸腹面為陰;頭為陽,腳為陰……就這樣列舉下去,很難給陰陽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如果說生為陽,死為陰,這個就比較好理解。生的狀態下有陽光的照耀,所以我們祖先把生的世界叫做陽間,活的歲數叫陽壽,住的地方叫陽宅;死了以后,埋入地下,見不到太陽了,叫做陰間,安葬的地方叫陰宅。
弗洛伊德認為,生本能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能量用在快樂方面,死本能就得到了抑制。(或者說,死本能就得不到滋養了。)
《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里的正氣屬陽,邪氣屬陰。
行文至此,我們會發現,死生、邪正這兩對陰陽與弗洛伊德的死本能和生本能是高度吻合的。所以我們可以來一個中西合璧,可以說,陰就是死本能,陽就是生本能。
這樣我們把中西兩種理論給他嫁接起來,讓他們的“樹液”流動起來,從陰陽的角度理解生死本能,非常契合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從生死本能,理解陰陽,也增加了新的視角。
比如,我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這“笑一笑”是否就是開啟了“生本能”呢,既然開啟了“生本能”那么它的結果一定是“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那你說是開啟了什么本能呢?那這里的笑是否屬陽,愁是否屬陰呢?
王鳳儀先生說:“樂神仙,樂神仙,樂就是神;氣死鬼,氣死鬼,氣就是鬼。神出鬼沒。(mo)”“神出”就是開啟生本能,“鬼沒”就是遠離死本能。意思是,神出來了,鬼就嚇跑了,沒影兒了。
為了便于理解,再拿我們現在的智能手機做一個比喻:“神”是一個APP,“鬼”是另一個APP,我們每次只能瀏覽一個APP。所以如果我們經常開啟的是“神”這個APP,是否就是開啟了生本能,遠離了死本能呢?
所以,我們要想健康長壽,就要做一個陽光的、積極的、正面的人;要做一個自己快樂,也把快樂帶給別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