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清河村,后改名龍泉村,是一個青綠山水的好地方。村子里有條老河,河邊坐著汩汩冒水的泉眼。 據老人們說,最原先的泉水流很大,人們可以吃水,在河里洗衣,養魚,灌溉菜田,上百年來養育著村子里的人。

清河村,后改名龍泉村,是一個青綠山水的好地方。村子里有條老河,河邊坐著汩汩冒水的泉眼。
據老人們說,最原先的泉水流很大,人們可以吃水,在河里洗衣,養魚,灌溉菜田,上百年來養育著村子里的人。
上世紀70年代,整個華北地區遭遇過很嚴重的旱災。過去農民只能靠天吃飯,只得從河里抽水灌田,導致了整體水位越來越低,眼看走向枯竭。
只有那口清泉淌著微弱水流,可供人飲用。
一天,有個挑著扁擔去打水的半大小子,覺得水流太緩慢,兩只桶半天盛不滿,就用扁擔棍把泉眼處投了投。
結果撬出一個刻著龍身的磚頭,很沉,放進水桶悄悄的挑回了家。
家人一看,不知在泉眼里面呆了多長時間,龍的刻相依然栩栩如生,到底有什么講法,心里沒底。
就包裹著去找城里的親戚看,說是無意中撿到的。
親戚說你們真會撿?高度懷疑內部是金銀做的。并推薦去專業部門鑒定,來人不肯,抱著“金磚”就回去了。
說也奇怪,這個地區連續幾年,從春耕開始,老天陸陸續續轉到了雨水模式。夏天季節,總有幾場滂沱大雨,沖刷道路良田,洪水泛濫莊稼遭殃。
可那股泉眼卻不見恢復到原來的大水流。
這戶農民很長時間吃不香睡不好,想是不是觸動神靈了,眼前的“金磚”又變成了燙手的山藥,拿在手里不敢,放回去不舍。
經過反復的思想斗爭,一咬牙,上交公家了。
經過鑒定,不是什么“金磚,化石”,就是一塊普通鋼鐵,沒有什么經濟價值。到底是誰放進泉眼里去的,沒再深究。
如今這地方,依然時澇時旱,跟許多地方無異。泉眼經過改修,當地人依然靠它吃水。那半大小子也已經快當爺爺了。
有人說不應該拿走這塊龍磚;也有人說是幫了龍磚,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