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之后,風水與其他中國的傳統哲學文化以及科學思想,逐步開始打破意識形態和學術研究的堅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思想解放運動的勃興,絕大多數原先被禁錮的思想和研究禁區都已經解脫了束縛的枷鎖。但風水的命運卻頗坎坷。我當年師從北大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景觀設計、規劃和東方文化生態研究專家于希賢先生,從先生處得到一本國外著名學者尹弘基關于風水的著述,因當時政策環境原因不得出版,只好半途輟譯。近十年,由于現實的需求,特別是在旅游規劃、景觀設計、地產開發、城鎮保護與建設中,出現了大量因不重視地方文脈繼承和天、地、人相協調的思想、行為,導致規劃、設計、建設與保護等方面的敗筆,引起了歷史文化、旅游規劃景觀設計、建筑界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呼吁,有關的研究和著述多了起來,這一被動的情況才有所改觀。
1986年,一位外國學者的到來,為中國風水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國際交流的大門,同時,也復蘇了大陸學界對風水研究的意識。他即是上文提到的“國外著名的風水研究學者”,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高級講師尹弘基博士。尹弘基是韓國人,在美國伯克利大學師從世界著名的人文地理學老師索爾和民俗社會學系的WolframEberbard教授,1976年出版了其博士論文《韓國堪輿研究》,并在國際知名的雜志發表多篇研究風水的文章,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尹弘基于1986年通過北大于希賢先生的推薦,到中國研究考察,以此求證他的一個論斷:風水起源于中國黃土高原的窯洞選址。
這時,國內學界開始把“風水”一詞作為文獻檢索的主題詞,發現到中國的傳教士、國外的學者對傳播、研究中國風水思想,早有歷史,并成果卓著。
中國風水思想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的新羅時代早期傳入朝鮮半島的。在韓國的歷史文獻中,有大量的有關風水內容的記載,最有名的是關于李太祖和漢陽的風水故事。高麗時代,朝鮮定都松岳。李成桂推翻高麗政權后,創建李朝,時有僧人建議定都漢陽,認為漢陽地理環境完全符合風水的理想模式。李太祖最終采納了僧人的建議,遷都漢陽。
風水傳入日本的時間,通常認為也是在公元7世紀左右由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帶入日本的。也有學者認為,風水是通過朝鮮傳到日本的。日本學者渡邊欣雄認為,風水在東亞傳播,“鄰邦諸國以韓國為開始”。風水傳入日本后,最初影響了城鎮和廟宇的營建、布局,之后迅速流行于其他建筑以及庶民生活之中。在日本,風水更多地被稱為“家相”。日本平安時代前半期宇多天皇寬平年間,藤原佐世編著的《日本見在書目錄》,在“五行家類”中,收錄了來自中國的《青烏子》《黃帝龍首經》等幾部風水典籍。到江戶時代開始出版日本作者的著述,最著名的如松蒲東機的《家相大全》、益蒲銀鶴的《相家》等。近現代,日本最早的風水研究書籍是村山智順德的《朝鮮的風水》,涉古鎮明1991年在日刊《人文地理》43卷上發表《風水地理學說對李朝邑集落的影響》,將朝鮮半島李氏朝鮮時代331個現存的村落進行分類研究,劃分出7種選址類型。結論是,其中70%村落選址在“背山臨水”、“藏風得水”的地帶,符合典型的風水格局。其他較有影響的著述還有渡邊欣雄的《風水思想與東亞》,三蒲國雄、毛綱毅曠合著的《風水與城市形象》,岡本著《配合陽宅學的間隔設計》等。***年日本還成立了全國風水研究者會議,目的是統籌有關的風水研究,協調相關領域研究,收集世界上相關研究信息,創立“東方壓倒西方”理論等。
在東南亞諸國,風水的思想也深深浸染在商界、民間乃至政界人士中,成為一種趨吉避兇、追求環境吉祥美好的民俗文化。
在新加坡,風水被廣為重視。位于新加坡特羅·布蘭奇東道邊的觀音堂廟,就是一處將中式寺廟營建與風水要求完美結合的典型的勝地。該廟始建于1886年,正面面海,前可收低地之陽氣,后三面環山,呈“坐山望海之勢”。新加坡另一著名的宗教建筑玉皇殿,內有一石碑,記述了選址過程:“爰思作廟,卜基于永全街中,背山環港,淵涵岳峙,繞綠送青,勝地也。”這種做法,與中國方志中記述地方、家族選址、營建之事是一樣的。今天,新加坡的許多賓館、建筑都按照當地或外請的風水師意見設計或調整改造。據稱,新加坡著名的海德飯店,就多次延請著名的風水師對該飯店的門庭、噴泉和酒店接待處進行改造。
在馬來西亞港口城市檳城,有一座中式寺廟極樂寺,就是按照中國的風水模式選址的,“其左有青龍山,右有白虎山,極樂寺所在的小山有仙鶴飛升之感。”此外,如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總部、布魯梅塔和馬來西亞聯合工業公司等,均是按風水模式設計的,其目的是使該地區的建筑風格、景觀、環境,能達到協調、平衡的效果。
[yao_page]至于西方對中國風水的研究、介紹,可以追溯到明朝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1582年他被羅馬耶穌會派到中國傳教,對推介、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在《中國傳教史》一書中,記述了中國風水師的活動:“地理師根據山陵、河流、地理位置來預知吉兇。看風水,對西方人來說是很新奇的。風水師認為風水能決定一家人的健康、財運、功名成就,及一地禍福。”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還記述了關于中國風水的見聞,并對風水的哲學背景作了評論,“根據中國人的理論,整個物質世界——人、動物以及混合體——都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中國儒教學說“肯定整個宇宙是由一種共同的物質所構成的,宇宙的創造者好像是有個連續體的,與天地、人獸、樹木及四元素共存,而每樁個體事物都是這個連續體的一部分”。其后,19世紀隨著傳教士更多地來到中國內地,西方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更為深入,涌現了如德國傳教士艾德所撰《風水——中國自然科學的萌芽》,以及英國傳教士伊特爾所著《風水——古代中國神圣的景觀科學》等有較高學術水準的專著。他們力圖用西方的科學思想,反觀中國風水的合理元素,打開了理解并模式化風水科學與哲學內核的新路子。
艾德在其書中寫道:“什么是風水?這個問題總是不斷地困擾著我們。當人們買塊地,建一座房子,推倒一座墻,或升一根旗桿,住在通商口岸的居民遇到數不清的困難??當香港政府開建道路,也就是著名的通向幸福谷的索道,當地宗族陷入了可怕的恐罹之中,因為他們認為這會破壞香港的龍脈。當許多參與道路修建的工程師死于香港熱病時,許多外國人因為瘴氣而不得不舍棄建于幸福谷的住房時,中國人勝利地宣稱,這部分是風水的公正判決。”
伊特爾在書中則寫道,“在我看來,風水無論如何是自然科學的另一種名稱”。他在分析中國風水理論的自然哲學基礎上,較為系統地從“理”、“數”、“氣”“、形”四個層面,把風水歸結為“自然的法則“、自然的數值比”、“自然的氣息”、“自然的外形”四個命題構成的體系。他經過研究分析認識到,中國人的風水觀里,世界萬物是相互作用的,人也不能超乎其外,他生存中的任何活動都要吻合于自然,因而要避免在不利于人類生存的氣息下生活,建筑活動要利于自然的和諧。
但另一方面,風水認為,環境的平衡又不是靜止不變的,在通盤考慮周圍環境的前提下,仍可以人為改造環境,使之與人類共同達到新的平衡。他剝離了風水的迷信外衣,認為,風水這一古老的中國自然科學,有著有機整體的自然觀,物質世界不是處于萬物彼此無關的靜止結構中,而是“呼吸著的生命機體”,包括人在內的各個環節,是相互作用的。可以說,伊特爾的研究,提升了風水的科學理性,在當時乃至今天,其研究的方法和結論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現當代研究中國風水的大科學家當推中國古代科技史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學術院院士李約瑟博士。他關于風水的定義“風水是調節人與宇宙和諧之氣場的一種方術”為國內學者所推崇。他指出,風水理論“總是包含著一種美學成分”,“遍布中國的田園、房屋、村鎮之美,不可勝收,都可藉此得到說明。”
1984年,托德夫婦出版了《生態學設計基礎》一書,其中專列一節“風水世界觀”,引述1982年《紐約太陽村會議》上,孫保羅的報告,其論述說:“風水世界觀源于對天地的仰觀俯察,也包含著深奧的精神感應。它是一種與大自然和諧、協調的方法,以便使居住者及其子孫能在其聚居處擁有平實的生活??風水確實含有深邃的智慧,使之完全成了對大自然謙卑、恭順行為的指南。風水作為一種世界觀,對一個穩定的文化提供并指示了一個普遍原則的解釋。”據于希賢等學者的統計,截至***年,現代國外關于風水的研究文獻,韓文的有120種,日文有220種,中文有150種,歐美有250種。其中,以歐美的研究最多,且內容的科學水平更高。
在美國,中國風水思想最初是由華工于19世紀帶去的。而到了20世紀中葉之后,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種種環境、社會、心理、健康等一系列問題,風水在美國不僅在知識界,而且在商界、政界開始流傳普及。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末,“看風水”在美國開始興盛一時。許多地方,房地產價格的高低,往往取決于風水好壞。因此,房地產公司在購買地皮或建筑辦公樓時,常需要高薪聘請懂風水的高人預看風水。一些社會名流、富商、政要、歌星、影星等,在購買宅院時,也常常要先請風水師看后再作決斷。據報道,里根卸任后,他當年在電影圈內的一些好友,集體湊錢為他買下一棟住宅樓,就是請了香港的一位著名風水師看過的。
從上述風水傳播與研究的歷程勾勒中我們可以看到,風水早已越出中國國界,而越來越成為全球化的一種文化現象。而且,如果我們對風水的研究和普及不加以重視的話,后繼者、發揚光大者就不見得是中國人了。且不說西方學者加快、加強了對風水的學?芯亢屠礪塾τ玫牟椒ィ?褪嗆??⑷氈盡⑿錄悠碌裙?撓泄鼗?埂⒀д擼?蒼詿罅ν卣蠱溲芯糠段в氤曬?1熱縹醫喲ス?晃恍錄悠碌姆縊?芯坑朧滴裾擼??馱諦錄悠驢萍即笱Э?璺縊?喙乜緯蹋?謨榪萍即笱У難?唬?鉤5街泄?舐嚼囪永肯钅浚??蟹縊?骯酃婊?:??д呱踔撂岢齜縊?嗆?褡遄約涸?械乃枷耄?⒉皇譴又泄??氳模??腔鼓餼痛訟蛄?瞎?昵敕俏鎦飾幕?挪??杉??殼霸諼夜???房創?縊?芯坑肫占安⒔?縊??Х⒀錒獯笠咽?紙羝取N??ゼ嘆?В?簿?皇且瘓淇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