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有著掃墓的風俗,而每次到了掃墓的時候,周邊的草都會生出來,其實在墓地中長草是好事,說明地氣旺盛。 墳上的草長得茂盛,表明該墳的風水比較好。反而久不長草的墳地,叫光頭墳,主后人不順,且此墳沒有地氣,為絕地,需要擇日另選墳。一般長鐮草和響鈴草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長草,或者長雜草,或者墳上有老鼠洞則是最壞的。我們清明去上墳掃墓,就是去清除墳墓上的雜草。 所以,對于祖先的墳墓都要定期修繕,例如清明、大年30等,有老人去世選擇墳墓,都需要仔細選址,都希望可以選擇所謂的“風水寶地”,并在墳墓的周邊種上常青樹。 農村會以一個家庭的祖先墳墓有沒有被打掃,來評估這個子女孝不孝順。
一、墳頭塌消子孫稀
拋開城市的集中墓碑,和現在農村流行起來的墓亭,原來的墳墓都是用土壘的,類似于一座小山峰,尤其是一座新墳,又高又大。按照農村的掃墓習俗,最起碼會在清明節、重陽節和大年30進行掃墓,尤其是清明,需要進行培土、蓋帽和插柳,所以如果常去祭拜,出現塌陷肯定會及時補上,經常培土也會保證墳墓的高度和大小。在農村,墳墓不僅是埋葬祖先的地方,更是保佑子孫后代的“信物”,沒有家庭愿意自家祖先的墳墓比其他人家低人一等,或者破爛不堪,家門破可以不補,墳墓破必須修繕。
二、墳上無草絕家資
農村的墳墓講究“前水后山”,雖然不可能完全達到,但是青草茂盛,也代表家族興旺。清明插柳實際上也有這個意思,我們回顧古代的官帽,都有一個豎立的帽穗,插柳意味著后代升官發財。另外,在清明的時候,墳墓周圍的雜草都會去除,但是一般墳墓上的雜草不會,因為草意味“柴火”,通“財”,如果去除了草實際上就去除了財,不利于子孫發達。 墳頭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并不會影響家族未來的走向,如果非要說什么才是影響家族走向的關鍵,可能只有“勤奮”二字了,雖然農村的墳頭文化大多數都屬于封建殘余,但也是農村的一種文化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