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葬禮摔盆這一習俗在我國流傳已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們對逝者的深深敬意。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一獨特的習俗,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和意義。
01廣泛存在
在中國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葬禮中有個必不可少的習俗——摔瓦盆,其歷史悠久,已延續數百年。在豫北農村,“摔老盆”更是講究頗多,且在北方農村廣泛流傳。農村葬禮中,摔盆通常在抬棺出殯前進行,摔盆者有嚴格規定,一般為逝者長子,若長子不在,則由長孫或親族中其他男性晚輩擔當。摔的盆需是陶瓷的,且會在盆里燒紙錢、準備供品,這些都有著特殊含義。
在古代,瓦盆常見于農村,用途廣泛。而在喪葬儀式上,它有特殊象征意義,代表著死者與生者的分別及長子繼承家業的重要性。因此,瓦盆必須一次性摔碎,以表對逝者的敬重和對家族的重視。這一習俗雖在不同地區有差異,但都為表達對逝者的敬意和懷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家族觀念的重要性,即便在現代社會仍被保留,成為獨特文化符號。
02摔盆之人與講究
在傳統喪葬習俗中,摔盆一般由死者的長子長孫完成,這有著深刻文化內涵,他們被視為繼承家業和傳承家族血脈的重要人物,摔盆象征著對逝者的尊重和對家族責任的承擔。若長子長孫不在世,由血緣關系較近的子侄代替,因傳統觀念中家族的延續和傳承至關重要,需有合適的人完成這重要儀式。
關于女兒或侄子誰來摔盆,不同地區做法不同。有些地區過去認為女兒不能摔盆,只能侄子摔,但如今觀念有變化,也有地方允許女兒摔盆。同時,還有“男左女右”規定,父親去世用左手摔盆,母親去世用右手摔盆,這體現了傳統性別觀念在喪葬習俗中的體現。另外,摔盆時若一次未碎,不能摔第二次,被視為不吉利,通常由抬棺人用腳踩碎,有些地方為確保盆碎,會在盆前放磚頭。
03傳說由來
相傳,范蠡作為陶業祖師爺,一生經商有道,積累巨額財富但無子。他在思考死后家業處置時,拿出一個瓦盆詢問眾人,最后一個年輕人提議死后摔盆,范蠡決定將家業傳給他,自此民間有了孝子摔盆習俗,且摔盆之人常被視為遺產繼承人。
民間傳說中,人死后靈魂要喝孟婆湯,孝子摔碎老盆是不想讓逝者喝,希望其記住陽間親人。許多瓦盆底部有孔洞,是為讓孟婆湯流出些,以便逝者轉世后記得親人。莊子鼓盆而歌也與摔盆習俗演變有關,其祭祀親人舉動被傳承,逐漸演變成摔盆習俗。一些小說中的情節也側面反映了這一習俗在民間喪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且在漫長歷史中不斷融入新元素和意義。
04內涵意義
摔盆行為象征著生者與逝者的正式告別,古代有割袍斷義,摔盆同理。通過摔盆,意味著陰陽兩隔,但這并非真正劃清界限,而是特殊告別方式,生者讓逝者安心離去,雖陰陽相隔仍會祭祀緬懷。這習俗承載著復雜情感,有離別不舍,也有祝福。
摔盆習俗充分體現孝道,在傳統文化中,孝道是子女基本道德品質,晚輩摔盆為逝者送物品是孝道表現,展示對逝者敬重和孝順。古代,孝順的人易獲認可和發展機會,所以摔盆不僅是葬禮環節,更是孝順體現。同時,摔盆也體現對死亡的敬畏,讓人們感受生命脆弱無常,更珍惜生活,為死者離去增添莊重肅穆。
05現代意義
在現代社會,科學思想深入人心,但很多地區仍保留摔盆習俗,并非盲目遵循傳統,而是因其有重要意義。
首先,這習俗能讓后人了解孝道,現代社會節奏快,人們易忽略對長輩關心孝順,而摔盆作為喪葬儀式重要環節,提醒人們銘記孝道,參與其中能深刻體會其重要性,明白關愛長輩不僅是物質滿足,更要生前陪伴照顧、死后莊重緬懷。
其次,摔盆習俗有助于增強家族凝聚力。
現代社會中,生活方式多元化,家族關系漸淡薄,但在喪葬儀式中,親戚聚在一起送逝者最后一程,共同緬懷回憶,增進感情,加強聯系,讓人們珍惜家族溫暖支持。最后,摔盆習俗讓人們更珍惜生命,促使人們思考生命意義價值,積極面對生活,實現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