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非常重視過年,早在古代時候,人們只要一進入臘月,上下就紛紛忙碌起來。過年有放爆竹的風俗,也有各種各樣的講究,那么過年講究多具體有哪些呢?
過年講究多
正月初一因為是一年的開始,人們往往將這天發生的事情看做新的一年運氣好壞的預兆,俗信春節發生不好的事,將導致一年不順利,所以在語言、舉止、飲食各方面都有禁忌講究。
語言上,主要是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像破、壞、死、窮、輸等字眼都要避免。如果不小心說出來,一定要制止。除夕晚上,大人們就一再叮嚀孩子,年初一要特別歡樂,不要使小性子,說話要盡說好話。
行為上的講究也很多。春節最怕打壞東西,家庭主婦須特別小心謹慎,防止打碎盤碗,萬一失手,打碎碗盤,不要說話,悄悄將碎片揀起來,扔到井里或窖里;或者立即說“歲歲平安”加以破解。
大年初一不能吵架。否則一年都將不得安生。大人也不能打罵孩子。家人不能在外過夜,以免耽誤全家團聚。初一禁勞作,忌動針線,傳說誰勞作,誰就會累死。所以初一又叫“閑閑日子”。院門口的紙灰、鞭炮皮不能掃掉,否則就是掃財,家中將出敗家子。
俗語說“豬無年,狗無寒”,初一忌諱喂豬,否則“豬有年,嘴必饞”,喂不成大豬;雞鴨也圈起來,怕它們弄臟了年,也怕它們被鞭炮所驚亂。
趨吉避兇是人們的普遍心理。春節的這些忌諱講究反映的是人們追求吉祥的心理愿望,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但忌諱太多,又會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影響新年中的歡樂。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禁忌觀念也發生了改變,許多的傳統禁忌講究已經不再為人們所遵從了。
過年傳統禁忌
1、貼春聯禁忌
春聯又稱“門對”,每年到了大年三十(或二十九)日,不管是城里還是鄉下,家家戶戶都有貼春聯的習俗。
對聯,包括大門對、小門對、屋對,且基本都包括有上下聯和橫批三個部分。除了特殊情況只貼橫批外,基本都包含三部分。
在農村地區,除了貼家大門外,院門、廚房、炕墻、豬圈、牛棚、碾磨以及重要路口的樹上等也貼單聯,以示吉祥。
在過去,貼春聯往往是自己調制面糊、漿糊,用木薯粉或者淀粉等加水調成糊狀攪拌煮熟,用來做粘合劑,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大多數人選擇了更簡便的方式,采用雙面膠或透明膠來粘貼。
春聯,一種代表節日喜慶氛圍的元素。最早時期,對聯的出現僅僅是一些文人雅士的興趣愛好而已。到了東漢時期,才逐漸形成了與門神配套的文化儀規,有保平安、降福氣、驅邪辟鬼等寓意。如今,貼春聯已經成為中國人過年的習俗活動。
不過,貼春聯也有不少的禁忌習俗。
比如民間講究,春聯上下聯不能貼錯了,否則可能會是“一年不順當”。
貼春聯也有時間講究,較好的時間是除夕的早上6點—12點,將舊春聯撕掉,重新張貼新的春聯,寓意除舊布新。
如果家中有人去世,當年過新年不貼紅春聯,只能貼黃對聯,到了第二年則貼藍色的春聯,第三年恢復正常貼紅春聯。
2、不能打碎東西
春節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民間認為,過年若是不小心打碎了東西,會破壞新的一年的運氣,所以過年期間,尤為忌諱打碎了東西。所以每到春節前,大人們總會提醒,拿東西要拿穩扶好,千萬不能打碎碗、杯子等物品,以免沾上晦氣(忌“破產”)。若是不小心打碎了東西,要趕緊說“碎(歲)碎(歲)平安”,且要靜悄悄得偷偷掃掉,然后再放鞭炮,以祈求平安吉祥。
3、忌掃地、倒垃圾
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在過年前大掃除,將一年的臟東西都掃出家門,寓意辭舊迎新。而到了年初一之后,則不能再掃地、倒垃圾,因為春節最強調聚財。相傳正月初一是掃帚節,在這一天動掃帚,會將掃帚星招來,會將一年的財運、好運掃掉,招來霉運,所以春節期間禁忌掃地,倒垃圾。
有些地方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就已經開始不能倒垃圾,話說在這一天倒垃圾,隨意扔東西,臟東西、污水污物可能會濺灑在神靈的身上,進而惹怒神靈,招來罪罰。
在春節期間,產生的廢棄垃圾,即便是溢滿了垃圾桶,也不能往外倒。若非要掃地,也必須是從外頭往里面掃,以免破財。
結語:以上是四象星座網小編整理的“過年講究多,過年傳統禁忌”內容,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