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人固有一死。這是人類活動生生息息不可抗拒的歷史規律。但人生的旅途是不同的,有和因先天不足而夭折,有的因天災人禍而喪身,有的為革命事業而英勇犧牲。但多數為病魔奪去了生命。因逝者死因不同,年齡性別、地位有別或地域的差異。殯葬的習俗也各異。
初喪:當年老者久病在床生命到了垂危時期,家人及子女們便給老人洗凈手臉,理好頭發,剪了指甲,并將及早準備好的送終衣服一件一件給老人穿好,靜靜地守候在身旁,淚水盈眶,聆聽著老人臨終時的遺言,當心臟停止了跳動,瞑目以后,隨著逝者體溫逐漸下降,將遺體輕輕地安放在屋內門板上(俗稱停喪),大門上張貼起方形白紙,兒女們痛哭流涕,悲慟欲絕。噩耗傳開,左鄰右舍及村人們主動上門幫忙。每人拉一長條紅布,以示吉祥。這時家人速讓村上懂陰陽的人子丑寅卯地推算出出殯(俗稱發喪)日期。然后請總管來執掌這喪事,安排各項事宜。總管首先安排送孝者,訃告親友。出殯日期,年老者去世后,一般在三、五天以上,第二天開始設立廚灶。
送孝:總管將家人列出的近親名單,讓幫工者送孝、告知死者出殯日期,是否合葬。據說,這送孝者每到一處,告知后,不空歸,或吃頓飯,或吃點零食,就是根煙也可,現仍有這種講究。
畫棺:畫棺也稱油材。家人將油匠請至家中,將空棺打開,用炕圍紙將內棺裱糊,然后把外棺油漆或刷成黑色或棕色。若是新墳,漆紅色,繪畫龍鳳和山水花草等圖案,,亦有畫富貴不斷頭的邊紋,棺上面畫有日月星辰。棺的兩幫在圖案花紋的氛圍下,書寫著“駕鶴仙游、魂歸西天”、“儉樸勤勞、精神常在”、“身臥福地、名垂千古”等祭奠祝語。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及早就為老人們準備好質量上乘的棺柩,并雕刻繪畫得絢麗多彩,屆時,不會措手不及。
紙扎:紙扎是出殯時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有馬轎車、金童、玉女、金斗、銀斗、搖錢樹、引頭幡、明星樓等。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活著的生活享受,如看電視、打電話、放錄音、瞧VCD等,逝世后,兒女們也想讓他們在陰府瞑國,充滿人間現代生活氣息。哀悼期間,除訂購放魂馬、金童、玉女、馬轎車外,子女們還要精心制作紙扎電視機、錄音機、豪華的別墅住宅、現代家俱、桑塔拿轎車、搖錢樹等。為表孝意,還特意購回花圈。這些五花八門的紙扎,待靈棚搭起后,擺在靈前,將靈前裝點成五彩的小世界。過去,我曾見過大型紙扎-----香幡。這香幡煞是美觀,方形框架,前面綴滿五顏六色的花朵,出殯時一人雙手打著,紛呈閃亮,有一種威武之感,臨終時有多大年齡,香幡下方粘幾柱香、出殯時,將每柱香同時點燃,煙霧繚繞,中間有遺像,很是闊氣,現不多見。
納紙:逝者當天晚上,由家中晚輩端條盤,放香和黃紙1張,孝子女身穿白布服,柱著哭棍,有幫工者打起火把,到村外老爺廟祭奠,以示報告老爺,并將黃紙1張用石、土塊壓在地上,祭奠后返回。
掘墓(打葬):總管執事后,在村里尋找一個喪頭,負責掘墓或抬靈柩等喪事,一般為8人,亦有9人的,每人發抬喪白布一塊。這掘墓也有好幾種情況和講究,如舊墳墓多已占滿,或不吉,需占新攻,動土時,香火齊上,鞭炮齊鳴,以圖雙方吉利。在雙親中,如男者先逝,可進葬,女者先逝,則要記埋,待后一并合葬。如需埋者,墳工人員掘開墓,子女們拾起尸骨,按順序放入小棺內擺好。如單身死亡,還要給尋找死偶,叫彌婚,如彌婚不成,可捏個面女人代替。一些條件好的人家,在雙親年邁時,就早已把葬砌好、土掩后,喪葬時當然省工了。一些名人或影響大,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兒女們還要給逝者的生平貢獻刻碑立傳,塑于墓前,昭示后人。有些地方實行了公墓,統一規劃在一處,節約了土地,應倡導這種新風尚。
搭靈棚:出殯前一天下午,一般人家都要雇關照、靈棚,幫工者配合靈棚主人將靈棚撐起,四周用棚布遮好。
入棺:靈棚搭好后,晚飯前,親威及子女們將逝者的遺體安放在棺內,一切按程序安放好后,讓人主家殮尸,如沒有什么意見和要求,便蓋一層白紙,撒上五谷,蓋棺訂好。孝子女們祭祀后,痛哭不已。
移棺:哀聲停止,墳工人員將靈柩移出屋,安放在靈棚下,將紙扎一類擺放在靈前,靈堂內還設有供桌、供品。
燒紙放魂:傍晚時分,把準備好的放魂馬放在水道旁。由閨女、媳婦將馬嘴撕開,塞上草,并將拉馬童脖子上掛上燒餅,口中念念有詞:“拉馬小的小跟兒,上坡下坡小心兒”。晚飯后,隆重的燒紙祭奠儀式開始,有音樂的,在前邊吹吹打打助興。總管啟動后,人主家領先燒香,所有的親朋身著白布服或戴孝帽,跟著祭祀燒香,燒紙隊伍出發,每隔幾步有點火的負責照明,也有的村在街道旁放路燈,多為料布蘸柴油點燃,返回時仍不會熄滅。哭泣的人們腔調不一排成一大竄,孝子女在后邊,淚如雨注,泣不成聲,總管還特意安排有架孝人,以防掉隊或意外,吹手們,鎖吶朝天,腮幫凸起,蘆笙、二胡配合默契,盡情演奏。過去,村上人很喜歡這場面,群群打伙邊看邊議,看誰哭的恓惶掉淚,到十安路口,圍觀的人群有意無意地阻擋住了,讓吹手們一展風采,吹奏哀樂、戲曲、流行歌曲。真可謂秉燭夜游,熱鬧非凡。燒紙的隊伍行至老爺廟將紙燒掉,然后再行至村外遠處,將放魂馬點燃,孝子女們手持哭棍將在燃燒中的紙馬使勁向上一跳,去吧,以示魂歸西天,讓亡靈徹底脫離陽宅。哭泣的人不再哭泣,大人拉著孩童速返舍,并叮嚀,不敢往回看,以防靈魂復歸。
守靈、吹棚:孝子女們在靈棚下坐上干草,明燈燭光,通宵守候叫守靈。接著,便是吹鼓手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孝子女、侄兒男女及近親為對逝者深表孝意,讓吹手們晚間吹打一次,每次約20分鐘左右,每人每次10---20元錢,親戚多的,音樂團有時會折騰到拂曉,因此,他們除雇價外,這份收入也是很可觀的。
出殯:出殯這一天,早上沒什么忙乎的,廚灶人員忙于做飯。吹手們揉揉醒松的雙眼,陸續到場,吹打一兩回,然后吃早飯。上午,來祭奠的人們及親朋絡繹不絕,靈前有扎供的陪祭的,過去祭祀一般是云首蒸食,現在不少地方舊俗革除,以上禮洋為主,祭洋的多少根據關系而定,禮食房,有1人記禮單,禮單上姓名下方記述著禮品名稱及數量,食房人員按約定成俗回禮。直系親屬,供品豐盛,還要上街頭,將供品擺在桌上,吹手演奏,將供品迎回。午后,出殯前,逝者是黨員干部的,支部村委還要舉行追悼會,有村上黨員干部參加,臂戴黑紗或胸佩白花,有1人主持,1人念悼詞,追憶逝者生平貢獻,并敬獻花圈,接著,孝子女們穿起白孝服,腰系麻辮,在喪頭的引領下,到門外擺有抬棺的葬具前祭靈。然后,所有親朋參加靈前祭奠,紙扎全部打出,侄兒扛著引頭幡,邊散紙錢;外甥手持搖錢樹,哭泣著走出門外,出門時食房人負責每人發一塊食品,叫發“富貴”。接著,墳工人員把靈柩架出,放在棺架上,搭上關照,吹手在前,紙扎、花圈相隨,孝子扯靈,孝女扒棺,擺成長蛇陣,嚎陶痛哭,煞是壯觀。當出殯隊伍行至村外邀祭,抬棺者放下靈柩,休憩片刻,關照掀去,吹手們演奏完畢,近親者跟著靈柩到墳內,待葬埋后一同返回,一般親朋,脫去白衣,白帽,返舍。
謝客、掃廚:晚上,辦事主家舉行謝客招待,幫工者全部參加,一般以煙酒相敬,飯菜豐盛。過去,孝子女們還要在院中為幫工者磕頭致謝,墳工每人送10件食品及香煙。第二天早上,主家還專致謝灶廚人員,殯葬喪事結束。
挽聯是集體或個人哀悼去世者所寫的對聯(可貼在門口、骨灰盒兩側、追悼會會場兩側、花圈上)。格式:1.要求上聯與下聯辭意相對相輔,句式仍要對偶,字數相等。2.面朝門立上聯在右,下聯在左。上聯常用"悼念XX",下聯常用"XX敬挽"。3.范例:(上)稱呼XXX先生千古(下)輩分XXX、XXX敬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