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喪與哭喪
①報喪:老人亡故,要立即派親友報喪,告訴其開吊及下葬的日期。死者如果是男性,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者如果是女性,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只能等在門外,有人來迎接時,無論長幼,都要磕一個頭,泣告喪情。在不同的地區,還有其它不同的報喪方式。有的地區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紙條數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死者是男性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是男是女。有的地區如果坐落集鎮,也按男左女右,在自家朝街的門旁邊貼上一長方型的白紙,上面寫上死者的官爵、姓名、年月和孝子的姓名,這叫做“喪報”,也叫“報喪貼”或者“門報兒”。這樣做的目的是喪家認為自己重孝在身,除特別親近的親戚外,不便到別人家去報喪,因此在自家的門楣上貼上這樣的訃文。在訃文的末尾還要寫上“恕報不周”或者“恕不遍訃”等表示歉意的文字,以達到報喪的目的。如果家中死的是最尊的長者,還要在大門上橫釘一幅粗麻,向眾人表示家中喪事的等級,這叫做“門孝”。現代常見的是響三次火炮報喪,這叫做“報喪炮”,死者是男性放偶數,死者是女性鳴奇數。親鄰們聽到報喪的炮聲,就會前來幫忙料理喪事。
②望山錢:望山錢也叫“出老錢”。死者入棺之后,家屬要把紙錢一簇簇的掛在竹桿上,再把桿子豎在門口,桿子上掛的紙錢多少,根據人的壽命來決定。一大簇代表壽年十歲,小簇代表壽年一歲。有的地方習俗又是掛出挑錢紙,用白麻紙正剪反剪,一歲一條兒剪成長穗子,綁在長木桿上,按男左女右掛在大門口,昭示人們家里死了人。
③哭喪:家中有人去世,親人都會痛哭流淚。特別是女眷,須不時地在死者面前高聲嚎哭,同時述說著死者生前的好處,或者喊出死者命苦之類的言辭。一些會哭的女性在很多時候還會采用一種近似唱腔的音調來傾訴自己的情感。哭的越“悲傷”,在外人眼里就越能表現出她們對死者逝去的傷痛。哭喪之人若是死者的同輩,別人會認為她們非常懂禮;若是死者的晚輩,則說明她們既懂禮,又孝順。哭喪習俗,首先是斷氣時的大哭,其次是報喪時的泣哭,再次是奔喪時的痛哭,再其次是吊喪時的哀哭,最后是出殯時的嚎哭。在死者剛斷氣那會兒,馬上哭聲大作。報喪時的哭,一般不如斷氣時哭得那么厲害。從較遠的地方趕回來奔喪,至少在回家的半路上開始哭,回到家以后則進一步放聲大哭。女兒回娘家吊喪,人還未進門,便哭聲大作,娘家人聽到后,馬上要出來接應,到停靈的地方也開始一起大哭。
入棺與吊喪
①入棺:入棺也叫入殮,就是將死者移入棺中。入棺之前,執事者邀請人主對亡者棺木及其穿戴之物進行過目,并征求意見,然后讓坐于客廳,令孝子跪于面前,向人主俯首請罪,聆聽教誨,直到人主許諾,方可叩謝退位,進行入棺.。死者入棺后稱靈柩,靈柩忌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死者死后二十四小時內,要將尸體入棺,有的地方則是在三天之內入棺。入棺的時辰,要找陰陽先生選擇,入棺儀式由陰陽或執事主持。死者入棺時全體孝子參加,親鄰幫忙,必須有舅家(女為娘家)人在場,或得到他們的允許,并由本族年長者(或執事者)主持。如果入棺時娘舅家人未到,奔喪親人未至,龍口就不能合,棺蓋留個縫隙,等他們看了遺體之后,才能合龍口。死者入棺,一般由孝子捧尸入棺,長子抱頭,次子捧腳,其余子孫抱腰,近親提千金帶(死者衾褥下的白布帶)和墊褥四角,這種習俗叫做“抱頭送終”。
有的是請專門人員代為入棺。死者的臉不能見太陽,要用兩張麻紙蓋著。死者一般是頭朝里腳朝外,先入腳,后入頭,表示立進,而非躺著進去。所有親人的眼淚都不要掉入棺內。有的地方習俗,入棺時與死者相克的人不能站在近旁,即使是親生兒子也不例外,否則被認為不吉。 入棺之前,要將棺木放置院中,先裝棺材:在棺底撒以青灰叫“青天”;灰上擺上七枚黃紙錢叫“北斗”;再放一層柏葉叫“松柏長青”;用青土裝枕叫“土生萬物”;柏葉之上鋪絲綢黃褥,叫“鋪金”。再將棺木移至靈堂移尸棺內:用白色綢被掩蓋叫“蓋銀”;兒買褥女買被,叫“鋪兒蓋女”;枕上墊衫,叫頭枕衫(山);腳蹬褲,叫腳登庫;身的左右裝籽花。
裝殮時,有的先用絲綿纏裹尸身,據說是可以使骨節不脫。有的用“包”將死者棺中空隙墊嚴實,包多為毛頭紙、草紙,內包燈草,富者則使用紅、藍綢子作包。有的放上生前喜歡之物作為陪葬品。然后執事者念入殮歌:“頭枕山,腳登庫,后世兒孫代代富”;“下鋪金,上蓋銀,兒孫能抱聚寶盆”;“身左身右裝籽花,后世兒孫能發家”。有的地方習俗,念完入殮歌后進行開光儀式(有的地方為死者穿好壽衣后進行開光)。在合上棺蓋之前還要往棺內放些葬物,民間講究讓死者左手執金,右手握銀,大多是讓死者左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金元寶,右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銀元寶;一般人家放些銅錢或社會上通用的硬幣等;最不濟也得給死者手里放一塊手絹。有的地區習俗,則是手握圓餅或者粑粑。
據說為保證死者落個尸首完整,凡是生前從身上脫落下來的東西,都應殮入棺內,比如老年時脫落的牙齒,以及沐浴時剪下來的指甲。 蓋棺時要先蓋“子蓋”,即第一層蓋,實際是一層薄板,里面糊有紅布,外面無須油漆,上蓋五彩綢以圖吉利,然后再蓋大蓋。大蓋與棺材之間用材頭釘銷上,上飄五彩綢。材頭釘在起靈前一般都是虛著塞上,目的是讓奔喪的親屬到來時能與死者見面。蓋棺后,接著開靈堂,陰陽用一條紅紙,上寫道:“蓋世XX于X年X月X日病故顯考之靈柩”,意思是相當于陽間的“房屋使用證”,證明此棺材屬本亡靈專用以防其他惡鬼霸占,寫好貼在棺材大頭中間。有的還在棺材大頭上貼一副對聯:“在陽間積德行善,歸陰府靈魂平安”。橫批男死者“二龍戲珠”,女死者“丹鳳朝陽”。如果夏天下雨天死人,在棺材上放一面鏡子,意思是怕打雷震了“尸”。靈堂一般設在靈柩前,要掛死者的遺像(用像框裝好置黑綢帶)。
靈柩用長板凳架起來,棺尾處還要點一盞長明燈,直到出殯為止,其間燈不能熄滅。出殯時這盞燈又叫腳頭燈、長命燈。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由此要停棺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老人死后,一般要安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有的要擱棺十幾天甚至幾個月,現則不常見,即使擱棺,時間也不長。供桌上陳放靈牌、蠟燭、香、紙、供品等物,地下放燒紙瓦盆一個,按時焚燒紙錢。入殮后忌雨打靈棺,因“雨打棺材蓋,子孫沒有被褥蓋”。如果是在下葬之后下起了雨,則為吉兆,因“雨打墓,輩輩富”。
②吊喪:吊喪又叫奔喪、吊唁,吊喪的禮數與死者的親疏關系而不同。死者子女接到報喪的信息,應盡一切努力盡快上路奔喪,臨到家時“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到家后,先在靈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親友接到報喪的信息,要馬上準備香燭、紙錢、爆竹和挽聯等前來吊喪。關系較近的親友,要在靈前正式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一般親友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在靈前祭奠,晚輩要行跪禮,三奠三叩,如果與死者同輩,則站著打恭作揖就可以了。
③出紙:吊喪中最隆重、最有特色的是出紙那天,這一天要舉行開吊儀式,一般是出殯的前一天。所謂“開吊”有公開祭奠的意思,一般要設席待客祭奠,此日來客最多,也是喪事的高潮。開吊儀式的時辰由陰陽先生擇定。出殯的前一天,陰陽先生用黃白紙根據死者的年齡剪制黃白旗,黃白各一半,平分插到草把上放置在大門兩側,此習俗即為出紙。有的出紙風俗,又是在當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燒紙,“執客”動手,在大門以外“出紙”,這種“紙”叫“大紙”,由“紙活匠”用各種色紙(以白紙為主),鑿刻出金錢、花紋等圖案,用葦子作骨架,扎成亭臺樓閣模樣,然后粘糊串連成筒狀長條形,外加紙質旗蟠飄帶,吊掛在兩丈左右的高桿上。“出紙”有揚幡招魂、招回死者靈魂享受祭奠的意思。“出紙”畢,接著是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給亡靈獻飯。盡管各地出紙方式的不同,但出紙時所有孝子都要到齊,娘舅家人也要在場,女婿、外甥及至親也要參加,孝子越多,陣容越龐大就越體面,顯示死者兒孫滿堂,家族人多勢眾,故民間對出紙的禮儀非常重視。出紙之后,親友們燃放火炮,吹著嗩吶,奏起鼓樂,陸續來吊喪,上香叩頭致哀。親友前往吊喪,一般都要攜帶禮品、禮金等。禮品有匾額、挽聯、挽幛、香燭、花圈、紙錢等。禮金用黃色、藍色簽封好,在正中寫上“折祭×元”、“奠敬×元”等字樣。吊喪儀式開始,死者的家人要在親友面前先行祭奠,然后才是親友們的祭奠。親友前來吊喪,守靈孝子要跪在靈側迎接客人。吊喪人先到靈前燒化紙錢,然后對著死者行禮,守靈孝子要叩頭還禮。
④接三:接三是為死者舉行招魂儀式,在死后第三天晚間舉行。人死三天,他的靈魂要正式去陰曹地府,或者被神或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個人死后都能進入天堂,但在死后三天靈魂離去的時候,為死者請僧眾念經禮懺或者放焰口救度惡鬼,就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天堂。相對于神來說,是迎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相對于死者親友,是送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接三這天,最有特色的是僧人的“放焰口”。放焰口是僧人為死者在奔赴黃泉時過鬼門關的祈禱儀式。形式是在提前設置的一張桌子上放置香燭、供品并有許多事先蒸好的小饅頭。僧人在做法事時最漂亮的是手勢。他口中一邊念叨,一邊隨手丟棄小饅頭,每值此時都會引來不少圍觀者。僧人的手勢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與此同時,其他僧眾邊吹奏邊念經,他們負責把死者靈魂招來與家人團聚,然后再把鬼魂送走,使其平安到達陰界。同時,還要焚燒冥器、紙箔,男喪焚馬,女喪燒牛。自此日起,每日由孝子燒紙三次,上祭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