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人子須知》:“凡干龍大地,龍氣長盛,結穴已完,山勢難止,必有余氣之山,或去數里,或去數十里,其去又多融結**,隨其力量,皆有發越??”“世人不識大地,多被余氣山所混,彼無真見,必于盡處結穴,方為龍盡氣鐘。”這里講了風水中的一個術語,“余氣”,它是指龍脈之氣在融結成形后,還有一些剩余的氣脈繼續旁衍一程,或數里或數十里不等,形成穴場附近低矮的小地形。至于“乘生氣”,作者認為,要有水導引和界止,而聚結還需要靠四周護砂圍護拱衛,不使風吹散,下葬時,生氣反氣入骨,蔭福子孫,從而體現生氣生生不息的奇妙之道。
關于風水中的“氣”,到了宋代以后特別是到明末清初,由于對磁場效應、潮汐與月球關系等觀察的進步,對氣的認識開始逐漸有了與現代“場”的概念相接近的意涵。徐蘇斌對風水心理場研究,引證了明末清初揭暄、游藝兩人研究潮汐現象時,繪制的《兩月對攝潮汐圖》中,用虛線描繪的“氣”在月、水相互作用中所起到的介質作用,其圖示非常接近電磁場的表示方法。
明代著名的王廷相在研究磁力現象時,也有類似的表述:“氣以虛通,類同則感,譬之磁石引針,隔關潛達”。這些說法,使古老的風水似乎與西方現代科學對以太、心理場等的現代表述有了嫁接的基礎,為風水的現代發展提供了一種科學性的可能。但筆者以為,這只能是現代意義的圖解,而不是本原意義的風水。風水的氣,主要是指源于土地的地氣、生氣,所以背離這一本意的科學附會,可以說都是非科學的、反歷史的,這種態度和所謂現代化的努力并不可取。
第二節一個和字貫穿風水
將天、地、人、神作為一個統一體,追求四者的和諧,是自古以來中國思想獨具特色之處,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文化對人類社會最突出的貢獻。早在《尚書·堯典》中就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的說法。《老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
天道》言:“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運》言:“一盛一衰,文武經綸。一清一濁,陰陽調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人被稱為“三才”。王符《潛夫論》“本訓第三十二”:“三才異務,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氣乃臻,機衡乃平。”可見,一個“和”字,囊括了天地萬象,其主體則是人。人要順應天地之道,順乎天理;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得上人的自我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
那么,如何體現天、地、人的和諧呢?第一是順應天地大道的自然規律,不能違逆而自行其是。《黃帝內經·素問》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之道。”就是說,人不能違逆四季輪回的規律,違背就會生病惹出災禍,順從的話就會百病不生。
第二是依據天地之道,來規劃制定人倫社會的規則綱紀,所謂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中國人自古推崇“上以仰觀天文,下以俯察地理”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周易·系辭上》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倫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周易·系辭下》又說:“古者庖犧
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觀天也好,察地也好,都是要使人事順應天地之道,以類萬物之情,以象人倫之規。“法天象地”、“天縱圣哲”、“替天行道”、“天理良心”、“天誅地滅”等等成語,就生動體現了“天”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功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體現了中國人將天、地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的宇宙價值觀、生靈觀、倫理觀與生態觀。例如,《老子》即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晉代著名的風水老師管輅在《管氏地理指蒙》中也闡發了類似的觀點:“人與天地并列為三,非天地無以見生成,天地非人無以贊化育”,又說:“尋龍擇術,天道必賴于人成”。稍后成書于唐代的《黃帝宅經》更進一步發揮說:“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
進一步,是將人與天完全對應,天有的規制人也相應地具備,達到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天有十二個月,人有十二大骨節等等。這一思想,也反映在易經八卦中,為后世所不斷演進。如八卦象征著天地間萬物構成的八種基本形態:乾卦為天,坤卦為地,震卦為雷,巽卦為風,坎卦為水,離卦為火,艮卦為山,兌卦為澤。
而相應地,人的四肢五官也與八卦對應: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思想早在西周就已萌芽,先秦諸子著作中已經多有論述,只是比較零散。到了東漢,大儒董仲舒在其名著《春秋繁露》一書中才加以系統化,認為天是萬物之祖,具有人格意志、喜怒哀樂,提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觀念與概念。但“天人合一”作為一個成語則是到了宋代由張載首先使用的:“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遣人”。此后,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被風水學特別是理氣派所發揮,不斷走向追求天星精氣、元運、卦氣與方位吉兇等的層面。
第三是法天象地,效法天道規劃營建地上的物事。上應天星、法天象地的觀念,既可以看作是上述天人合一、天人順應思想的自然延續與反映,也可以看作是這一思想在規劃、營建中的獨立發揮、發展。其思想表述始于戰國時期的伍子胥,他以法天象地的思想規劃了今天的蘇州城。
總之,將天道、地理、人倫及其相互作用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是自古以來所有風水思想源流的源頭。不管其中流派變化如何,風水在理論與實踐中都始終將天道、地道、人道的三者和諧統一作為其理論核心,由此也確立了中國風水的理論境界。
第三節大地的有機循環決定風水興衰
中國人自古以來頭腦里對宇宙的看法,有一個非常突出、可取的地方,就是將天、地、人看作一個統一的有生命征候的活體,大地與人一樣,都有經絡、穴位。這一思想根源于陰陽兩分、陰陽化生的觀念。《易經》對此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生生之謂易,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等等,貫穿的都是生命、生氣、生動、生機的意思。既然是生命體,就需要新陳代謝,就會有生命周期的興衰輪回。這樣的見解,到老子、莊子的時代已經非常發達了。比如,《老子·道德經下》五十二章有言:“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這里,以母子關系來比喻萬物化生的道理。同是《老子·道德經下》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怎么理解呢?它說的是萬物循環運動的道理——循環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功用。天下萬物由“有”生成,而“有”則又是由“無”產生的。
《管子·水地》第三十九中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也。故曰:水,具材也。”又說:“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并具體描述了人懷胎于羊水中,經歷十月成形出生,便眼能看、耳能聽、心能想,所以水聚積于玉中而表現出九種品德,同樣是將人等生命體的精、血、筋脈等之義來比喻大地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