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文化網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風水知識 >> 內容

風水哲學的四大支柱(三)

時間:2015-01-17 18:46:16

  核心提示:中國當代著名的風水理論研究大家、北京大學教授于希賢先生將“天地生人系統的整體有機循環觀”作為中國古代建筑風水的基礎理論體系,給予了高度重視。

中國當代著名的風水理論研究大家、北京大學教授于希賢先生將“天地生人系統的整體有機循環觀”作為中國古代建筑風水的基礎理論體系,給予了高度重視。據他的研究概括,中國古代對于大自然的有機循環現象的認識,很早就有了觀察和記載。到了明清更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比如,明代的楊慎,作為一位科舉狀元,對水汽循環原理卻有深入的觀察和闡述:“余謂,水由氣而生,亦由氣而減,今以氣噓物則得水,又以氣吹水則干,由一滴可知其大也。”指出了水汽的蒸發作用,揭示了水與水汽的關系。而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出現了《日火下降,氣上升圖》。

據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編著的《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的說法,認為此圖“對太陽輻射在空氣對流中的作用,作了形象化的生動表示,它說明了風、云、雷、電、雨等的形成原理和過程”,“說明水氣上升,成云致雨,流濕地表及滲入地下的水分循環情況”。這種對自然有機活體及其循環現象的認識,全面反映在天與地,天與人,天、地、人、生之間的關系上。除了將天的運行規律與人事相對應外,就是把自然與人文都納入一個具有生命體征的代謝系統。中國人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即是此觀念的典型佐證。那么,這一思想對風水理論又產生了哪些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呢?

首先,風水學上明確了天運、地運與人運之間的關系,并將之作為核心內容來評斷風水吉兇。正如《靈城精義》開宗明義點津所說的:“地運有推移,而天氣從之;天運有轉旋,而地氣應之。天氣動于上,而人為應之;人為動于下,而天氣從之。”特別是到了宋明以后,風水理氣宗興盛,元運說大行天下。所謂大運、小運,以及處于旺氣、生氣、退氣、死氣的哪個階段,盡管已經高度抽象化了,但可以視為天氣、天運,地氣、地運,人運、人為之氣的一種自然移植,是上述有機循環觀的自然反映。

其次,風水學中也較早地認識到水汽產生及上升、下降等運動的現象,并將之與風水“界水”、周密、關欄、不使風吹等要求和格局追求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典型的莫過于《葬經》中的表述:“夫陰陽之氣,噫而為氣,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這里就說到了陰陽之氣的升降運動,以及了解地氣、水汽關系,對尋找“全氣”之地,點準真穴的重要性。

再次,將大地如人體的思想引進風水理論之中,豐富和發展了風水的哲學辯證觀。例如《宅經》中就說:“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儼雅,乃為上吉。”

《撼龍經》在描述中國風水的地理大勢格局時這樣表述:“黃河九曲為大腸,川江屈曲為膀胱。分肢擘脈縱橫去,氣血勾連逢水住。大為都邑帝王州,小為郡縣君公侯。其次偏方小鎮市,亦有富貴居其中。”將山脈、河流比喻為膀胱、大腸,通過氣血相互勾連。

《青囊海角經》中也有類似的比喻:“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皆血脈之貫通也。”

宋代理氣派人物蔡元定的代表作《發微論》“浮沉”篇中將地理察大地經絡與醫家號人體之脈相對應:“大抵地理家察脈與醫家察脈無異。善醫者察脈之陰陽兩用藥,善地理者察脈之沉浮而立穴,其理一也。”

風水中生死的概念極為普遍。《靈城精義》卷上:“龍穴有陰陽,砂水亦有陰陽;龍穴有生死,砂水亦有生死。”而旺相休囚死,也同樣是表示事物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

此外,風水理論中使用最廣泛的如龍脈的祖宗山、父母山,以及落脈結穴的“胎息”說,都直接借用人的父母、生育、懷胎等概念。《地理人子須知》

專有一節“論龍父母胎息孕育”說得曉暢明白:“經曰:‘萬里之山,各起祖宗,而見父母。胎息孕育,然后成形。是以認形取穴,明其父之所生,母之所養。’

卜氏云:‘問祖尋宗,豈可半途而止?’又云:‘胎息孕育,神變化于無窮。’是皆言龍之有祖宗、父母、胎息、孕育,然后始成穴也。”并對什么是胎、息、孕、育作了進一步解釋,就是少祖山起伏延綿而來,在玄武山后的一節山星是父母山:“父母之下,落脈處,為胎;如稟受父母之血脈為胎也。其下束氣處,為息;如母之懷胎養息也。再起星面,玄武頂為孕;如胎之男女,有頭面形體也。融結穴處,為育;如子之成,出胎而育也。”

第四節主客有序朝迎有情

儒家學說重視的是人倫綱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位序。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各遵其位,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萬物才能得以孕育發達。具體到每個人,自然也必須首先明白自己的位置,各自承擔分內的職責,不越位、不錯位,正如《中庸》中所說的,天下之達道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其次,做到“親親”、“孝弟”。《論語·學而第一》中說:“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是說,凡是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犯上作亂的幾乎沒有。君子專心“務本”,即做好本職本位的事,為人入世之道就掌握了。可見,孝悌是為人之仁的根本。孟子等歷代諸圣賢大儒又都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的仁義思想。例如,《孟子·

離婁上》就闡述說,所謂“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做到孝順、侍奉、順從父母、兄長,并堅持不懈,善于調適,就達到了仁義智禮,還有樂。而真的做到了“親其親,長其長”,就是親近父母,尊敬長輩,則天下太平。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正如上文所反復提到的,有一種將天、地、萬物視作生命體的觀念,所以有“地老天荒”的比喻,有毛主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的不朽詩篇。既然是生命體,就必然表現出擬人化的一面,有著如人一樣的情感活動,喜怒哀樂。所以,天地之情、萬物之情,與人的感情之間也是相通的。中國自古以來源自《詩經》《楚辭》的在文學作品中廣泛應用的比興手法,往往象征天地萬物人事,都是灌注了人的情感,溝通了天地之間的情意的。晉代著名文士陸機寫有文論名篇《文賦》,其中就有:“夫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的名句。

儒家關于孝悌、親親的仁義思想以及萬物與人相感應的情義思想,自然也深刻地影響風水的理論建構,成為后世風水吉兇評斷體系的重要指標。這一點具體而集中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主客說,即風水穴是主,而四周拱衛的四象砂、水等是客、是仆,客要尊主,而不能犯主、沖主;二是有情說,即穴位與四周的砂、水構成的關系是和諧、有情的,砂要環抱,水要眷顧,一派顧盼有情、情意相洽的格局,如果犯主、無情,風水就是大兇。正如《靈城精義》卷上所說“認龍之氣以勢,認穴之氣以情”。

首提主客說的是現存最古老的風水典籍《葬經》。《葬經》提出“天光發新,朝海拱辰。龍虎抱衛,主客相迎。四勢朝明,五害不親”的主張,要求主客有別、主客分明,像眾星拱月一樣,各有尊卑主次。如果主次不分,就不可能有好風水。具體來說,就是要求四象馴服:“夫葬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伏。形勢反此,法當破死。

故虎蹲謂之銜尸,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騰去。”這里進一步生動地描述了墓穴四周衛護的四神砂要求:穴后玄武山形要低垂緩落,好像要接受入葬一般,如果不垂頭就是拒絕受尸;穴場前的朱雀要舞動像迎接穴場,如果沒有生氣,姿態僵硬,就是背主;左邊的青龍砂龍身也要溫順蜿蜒,龍尾龍頭都要低伏,如果高昂起來,表明其嫉妒主人;右邊的白虎砂更要馴服,如果作蹲踞狀,表明有銜尸之心。這些都可以看作是上述儒家的親親、中和、孝悌學說的直接反映。


作者:易經風水網 來源:網絡
驚訝 欠揍 支持 很棒 憤怒 搞笑 惡心 不解
  • 易經風水學風水知識居家風水辦公風水墓地風水風水故事風水寶地風水老師投訴舉報
  • 易經文化網(www.dongzhichun.cn) ? 2014 - 2024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瓊ICP備19003176號-13
  • 易經文化網內容僅供休閑娛樂,完全免費,請勿迷信,要相信人定勝天
  • 免責聲明:本站信息均由網友提供,以及網絡收集,本站不承擔相關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及時刪除。
  • Email:43133050@qq.com 站長QQ:43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