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有將一切學問歸于哲學儒學等“道”學的傳統。對幾千年生生不息的風水也不例外。道統、學統的思想非但沒有傷害風水的理論建構,反而為其上千年的繁衍興旺提供了理論源泉。可以說,風水是中國文化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最緊密的一門應用型學科。它不僅涉及中國古代哲學最高端的智慧,體現了士大夫文化的人生理想追求,而且,也集中反映和汲取了民俗文化的精髓。其理論淵源和實踐探求,不僅為帝王將相所秉承,許多理論進化直接源自國師、大儒,而且,還作為官方形象,以官方文書形式出現,歷朝歷代朝廷均設有專人專職執掌風水之事。因此,在都城營建、寢陵選址等等方面,古人留下了許多經典篇章,至今為世人所傳誦,成為今天重要的非物質和物質相結合的文化遺產。
那么,中國的風水,其主要理論淵源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哪些關系呢?或者說,中國風水的主要思想來源、風水令人信服的主要哲學根由是什么?對這個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筆者看來,至少有四大方面:一是關于氣論,二是“天人合一”與“三才和諧”理念,三是大地生命活體與有機循環思想,四是儒家人倫有情觀念。至于陰陽、五行、易經八卦等,既與哲學思想相關,又是風水評價系統的具體應用工具,筆者將其歸入了風水術數及其技術應用的層面,單列一章予以介紹。
第一節氣是風水吉兇評斷的核心
氣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古代哲學最重要的范疇之一,對風水理論的建構也有著巨大的影響。氣直接關涉風水的形成與吉兇價值評斷,是風水理論的核心思想。
我們先來看“氣”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是如何表述的。王復昆在《風水理論的傳統哲學框架》一文中,對此做了概要的梳理。
在物質層面上,古人對“氣”的字意層面的認識應當說與今人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就是指水汽、云氣、氣味等。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就做了這樣的釋義:“氣,云氣也”,又說,“云,山川氣也”。漢代鄭玄為儒家經典做的注釋中也做類似的理解,如鄭玄注《禮記·祭義》:“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大戴禮·四代》中說:“食為味,味為氣。”這些詞義與今天我們將氣作為“氣體”以及人呼吸吐納這一物理現象的定義是完全相同的。
而在哲學美學層面,氣卻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思想內涵,被作為萬物起源、構成、運動的重要元素與形態看待,是陰陽之氣、生氣、元氣。如《老子》的名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王充《論衡·
自然》有言,“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冠子·泰錄》說,“故天地成于元氣,萬物乘于天地”;何休《公羊傳解詁》中云,“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到了宋代,理學興盛,“氣”又與“理”融合,并稱為“理氣”。朱熹《朱文公文集·答黃道夫》中對理與氣的關系做了分析表述,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并認為理在氣先,乃“先天地生”之道。而另一著名的理學家王庭相在《慎言·五行》中則認為“理載于氣”,“氣,物之原也;理,氣之具也;器,氣之成也”。盡管兩人看法各殊,但對于氣是天地本原之一的看法還是一致的。
更為獨特的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氣還上升到人生觀、價值觀、文藝美學的范疇中,成為一個應用最普遍,卻又最深奧多解的意象。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中有一句引用率極高的話:“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并認為這種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德,無是,餒也。”又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氣并引入了倫理學的范疇,氣擴展到志氣、骨氣、義氣、勇氣、意氣、血氣、風氣等等人的精神狀態和品格修養的各個方面。氣作為養身之道,被賦予了精神修養和志向追求的意義。《荀子》有“治氣、養心”說:
“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就是說,要治氣養心,最直接的是遵循禮法的途徑,最關鍵的是求得良師,最神妙的是專一其愛好。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所謂志氣、心氣,氣節、氣概,氣量、氣質等等之謂,被當作勵志語言廣泛使用,一般百姓大眾也耳熟能詳。
進一步地,氣成為一個美學的載體與標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全面移植到文藝理論中,作為支撐中國詩歌、書法、繪畫等藝術的內在精神品位的脊柱。曹丕《典論》更是直接說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印!繃踣牡摹段男牡窳?ぬ逍浴菲?凼齙潰骸叭舴虬頌迓徘ǎ?σ匝С桑?帕?又校?刈匝??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在《文心雕龍·風骨》篇中,將文氣和作家的氣質、志氣與風骨聯系起來,認為“《詩》
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劉勰認為,詩經的精神風骨第一,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有志氣的緣故,是志氣的表現。
所以他提出作文章要善于“綴慮裁篇,務盈守氣”,強調的是要有一種不得不抒發的情感寄托,只有“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生焉”,說的都是要有“文氣”。到明代方孝孺在《與舒君書》中提出:“道者,氣之君;氣者,文之帥也。道明則氣昌,氣昌則辭達。”總之,“氣”對后世中國文學藝術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些關于氣的哲學意義的闡述,直接成為風水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與支柱。我們可以來看看歷代風水經典著述中是如何解釋和發揮“氣”的概念與意象的。
《葬經》用了相當篇幅講述“氣”在風水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表現,如何憑辨識生氣、地氣、吉氣而選找風水好的吉地、上地。比如說,“葬者乘生氣也。
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經》曰:‘形止氣蓄,化生萬物,為上地也。’地貴平夷,土貴有支。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以鐘。”“《經》曰: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勢順形動,回復始終,法葬其中,永吉無兇。”
從上述所論,可以看到風水中“氣”的意象涉及到:陰陽之氣,生氣,地氣,作為水體之母的氣,外氣成形之氣,生氣凝結成骨之氣,勢來形止之全氣等等。陰陽之氣是萬物由來的根本,是陰陽交gou和合的結果。沒有陰陽交感就不可能產生生氣,所以在風水上特別注重陰陽平衡,力戒孤陰獨陽的情形,或者陰陽失調的情況。
“地氣”概念既源于生氣,又直接來自于大地山川之氣的地理環境基礎,是風水堪輿的核心對象,踏勘風水,就是要尋找地氣、感知地氣、辨識地氣。
如草木繁茂、郁郁蔥蔥的山林,或土深林茂之地,土沃水纏之處,隱隱有鮮潤、清香的氣息。這樣的地方,地氣很好,風水自然上佳。
從《葬經》之后的歷代風水代表作,都離不開對氣的論述,并各有發揮。
《青囊海角經》:“山水者,陰陽之氣也??動靜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總名曰氣;分而言之,曰龍、曰穴、曰砂、曰水。有龍無水則陰盛陽枯而氣無以資,有水無龍則陽盛陰衰而氣無以生。”這里,氣有兩層意思:既是山、水交he產生的結果,因而需要山、水互相配合、平衡,不能有山無水,或有水無山;又有氣外化為龍、穴、砂、水等外在固態形態的涵義。
《青烏先生葬經》:“地有佳氣,隨土所生;山有吉氣,因方而止。氣之聚者,以土沃而佳;山之美者,以氣止而吉。”這里,突出的是地氣、濕潤空氣的意思。
草木茂盛、土質上好,產生的地氣和一個地域的空氣顯得清新,生氣、吉氣充備,焉有風水不好之理?
《管氏地理指蒙》:“形者神氣之舍,神者形氣之主。形氣非神,塊然一物;神非形氣,茫然無歸。”“水無山則氣散而不附,山無水則氣塞而不理??山為實氣,水為虛氣。土逾高其氣逾厚,水逾深其氣逾大。土薄則氣微,水淺則氣弱。”“勢遠形深者,氣之府也??勢促形散者,氣之衰也。”這一段引文,引出氣的涵義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講氣與形、神之間的關系,形、神需要兼備,而形是氣的載體,神是氣的主宰;二是山、水之氣的不同,山是實氣、水是虛氣,山與水同樣要相輔相成,方能造就好的風水;三是講龍脈綿遠、地形深廣,氣自然就深厚,而龍脈短促、地貌散亂,則氣就容易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