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墓葬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墓址的選擇要看風水。自古以來,人們都很重視墓地的選擇,古人選擇墓地考慮的因素依次為:一是京城附近,其風水不消說自然是好的;二是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戰場等,這往往是格于形勢,如交通制約等;四是其他地方,如生前向往之地等。但是一般都要選擇“前有照,后有靠”的地方,即前有水流穿過,后有山峰為靠,境內層巒疊翠,就是說墓地要枕山面水。 當然還有許多其它講究。
如:首先,應該明確穴的來水與去水的方位,根據穴的來水與去水的方位來確定土地神位的大致方位,再根據穴的座向及分金五行配合,確定土地神位的準確方位,同時參照穴的四周環境來確定土地神位的準確方向。這樣的土地神位既符陰宅風水的形勢,又符合其理氣。使其墳墓更加符合風水要求,使其更好地蔭益子孫后代。
墓葬風水說:死者下葬后,真氣會與穴氣結合形成生氣,通過陰陽交流成的途徑,在冥冥中有影響、左右在世親人的氣運。陰陽兩 氣,呼出來就成為風,升上天就成云彩,降落下來就成了雨,在地下流行的就成為生氣。生氣在地下流行,生發時就能養育萬物。人是父精母血的結晶體,所以人也是陰陽兩氣的結晶體。每個活著的人都有陰陽兩氣,死后肉體消失,陰陽兩氣卻沒有消失。活著的人,氣聚凝在骨,人死骨未滅,所以人死氣還活。所以下葬者,要找一個有生氣的陰宅,讓生氣和不死的陰陽兩氣相結合來保護在世親人。
經書說:人死有氣,氣能感應,影響活人。這種感應是有事實根據的。例如西邊產銅的山發生崩塌,東邊用銅鑄成的鐘就不撞而鳴,這就是感應。再比如,春天來到,樹木抽葉開花,放在家里的麥種也自動發芽。氣在地下運行,它運行時,順隨地勢走,它聚集時,也隨地勢停止。丘隴的石骨,平地凸起的土脊,都是有氣在運行的標記。經書說:氣有風吹就散失,遇上界水就止步。 古代人聚集氣使它不散失,用界水限制它不再運行,所以把它叫做風水。風水的法則,得水最好,能藏風是第二個要求。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即使是盛大的氣運行還有它的余氣止息,雖然零散但深氣也有聚集的地方。經書說:水流在土外,叫外氣。外氣橫行成為界水,土內的生氣自然止聚,說的正是這個意思。經書又說:淺深得乘,風水自成。土為生氣之母,有土才有氣。氣是水之母,有氣才有水。所以藏在干涸燥熱的地方的氣要淺,藏在平坦地帶的氣要深。
一、公共墓葬風水知識
1、要暖(即藏風聚氣),即所選之穴要避風,盡量尋找沒有風或風小的位置。
2、量避免穴前有小溝而水流直去,成為牽牛水,導致后代損丁破財。
3、因公墓大多以梯田形式開發,后排的墓地貼近山壁,易為淋頭水或射穴水所害,后人易因此而傷丁,破財或患上奇證。
4、太近樹木也不佳,因樹根的延伸而搔擾棺木而使后代不安。
5、要避開黃泉線度,因為收到黃泉水會退產傷人,決不可用。
6、不可取空亡線度,因為線度空亡會使后人敗退。
二、平洋風水地富貴丁壽四法
欲求丁旺,須立生向,生方高大,生水朝來,前高后低,穴星突出地,生水歸庫,必發千丁。 欲求大貴須立旺向,旺向高大,旺水特朝,朝水一杓可致富,明堂前要聚蓄,故云:明堂如掌心,家富斗量金,穴前要富,須得眠弓案積錢千萬貫,下砂要逆水,逆水一尺可致富,去水之旋要歸庫,故云:要得富財歸庫,財旺水也。欲求大貴,臨官方要秀峰高聳,臨官水特朝或聚行,駒馬貴座山,貴向上,萬元峰透出,穴星特起甚高,若低小則無力,不發大富,且貴人若迂三吉六秀方,必發翰苑,還要坐空朝滿,若水木歸庫,不準也。 欲求高壽,須氣脈雄壯,前高后低枕水天,水即山也,天柱高,而壽高彭祖,穴后為天柱,水要歸庫歸絕,或乾方有池塘,或有水溝,具主壽,若病死消水,與加交不及,則無壽矣。
三、龜形地如何選墓地
1、墓龜是墓地上駝墓碑的龜形造型動物,它的名字叫赑屃(BI四聲XI三聲),是龍子之一。據說力大無窮。
2、據說,閩南人的墳墓有龜殼狀的墳包,通常用石頭砌成或三合土筑成龜殼狀,有的還在上面格成十三塊六角形小格以做成龜殼,這類墓也俗稱龜殼墓或“墓龜”。
四、選風水墳墓要注意如下幾點;
1、龍真,穴才真。
2、藏風納水,山水有情,山水才為我所用。
3、山龍水龍必須交會,這樣明堂才正,明堂正穴才正。
4、龍水向必須合配,這樣才能合局,合局天地人才一體。
五、如何選擇公墓園?
1、觀看公墓園的風水有沒有主山、少祖山、太祖山。有條件的話必須選擇有主山、少祖山、祖山等背山龍脈的公墓園。
2、觀看公墓園來龍的緩急,即觀看公墓園風水的龍脈從何外來,龍氣沿什么方位行,所選擇的穴位必須是龍氣能行到的方位。
3、公墓園風水的青龍山、白虎山、護山、案山、朝山、水口山也是必須重點考慮因素,這些因素符合風水山的要求。
4、公墓園的風水的明堂也是非常重要。明堂的大小、高低,水的方位、遠近等。
六、如何選擇公墓中的吉穴?
在綜合考慮和平衡以上各方因素后,可根據風水原理,初步確定公墓園中風水地的位置。在龍脈一致的情況下,認真仔細觀察公墓園的前后左右,選擇最中,最能接受到龍氣吉穴。因為在公墓中穴所受龍氣的強弱程度是直接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富貴貧賤。最后在穴位上去看明堂,水路,砂向等是否合局,這是公墓點吉穴最為關健的一步。
除此之外還要避開以下不利因素:
1、要暖(即藏風聚氣),即所選之穴要避風,盡量尋找沒有風或風小的位置。
2、量避免穴前有小溝而水流直去,成為牽牛水,導致后代損丁破財。
3、因公墓大多以梯田形式開發,后排的墓地貼近山壁,易為淋頭水或射穴水所害,后人易因此而傷丁,破財或患上奇證。
4、太近樹木也不佳,因樹根的延伸而搔擾棺木而使后代不安。
5、要避開黃泉線度,因為收到黃泉水會退產傷人,決不可用。
6、不可取空亡線度,因為線度空亡會使后人敗退。
七、墳墓風水寶地形狀
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葬地,山管人丁水管財。水是龍之血脈,砂水交匯,陰陽交合,水是非常重要的。 出水口:出口水最好是彎環委曲迂回深聚,要有羅星,游魚,北辰,華表,捍門,龜蛇,獅象等獸星,關攔堆疊看護水最吉。水法有許多,有三合水法,九星水法,十二支水法,有離乾艮兌卦水則吉,坎坤震巽卦見水則兇的過路陰陽水法等等。 水法多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呈現極端混亂真假難分,一旦用上,就會給主人帶有無量的災禍,輕者破財病傷,重者家破人亡,所以風水學靠的是真材實學的本事,來不得半點虛偽,否則會害人害已,危害社會,造成不行搶救的嚴重后果,言而總之,以上這些水法應驗情度極低。 龍真穴正水錯放,富有不碰頭,富砂貴砂簇簇來,水口錯竭盡成灰,可見水法的重要性,這就闡明穴道放水的重要性,龍真穴正富有地 在進行公墓風水勘驗和點穴時,因公墓中成千上百個墓穴一行行一排排有序地排著,許多風水老師進入公墓后,根本就無從下手剖析一個墓穴的吉兇禍福。
八、選公墓的風水寶地
在進行公墓風水勘驗和點穴時,因公墓中成千上百個墓穴一行行一排排有序地排著,許多風水老師進入公墓后,根本就無從下手剖析一個墓穴的吉兇禍福。 其實,在公墓中勘驗墓穴吉兇和非公墓點穴,和在非公墓地點點穴勘驗墳墓的道理是一樣的,只是在公墓地點點穴和勘驗墳墓時,要把“穴點”前后左右但凡和“穴點”格式形態一樣的那些墳墓作為平地來看待。 而那些格外高起的修建或山頭或墳墓就必須作為砂來看待;那些低凹的坑或小山谷就必須作為水來看,一句話:但凡在公墓地中顯眼的格外的事物就必須當作砂或當作水來看待,而那些沒有任何能量的墳墓當作沒有看待就行了。 這也即是說:以“穴”為原心,假如鄰近沒有格外的事物,那么就從原心開始一向向外延伸,一向到呈現有格外形狀的事物停止。在格外形狀事物呈現曾經的那段間隔上的一切墳墓就當作平地來看待。這樣處置今后,公墓風水的判法與一般地的墳墓風水判法就完全不不一樣了。 接著即是論砂水,咱們曉得,任何事物所蘊藏的能量都是有必定的限度的。同理,公墓這個這個當地的砂水所蘊藏的吉兇能量也不是無限量的。在這個能量有限的公墓地里,“搶風水”的含義就十分重要了。
九、如何看墳墓的風水寶地
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葬地,山管人丁水管財。水是龍之血脈,砂水交匯,陰陽交合,水是非常重要的。出水口:出口水最好是彎環屈曲迂回深聚,要有羅星,游魚,北辰,華表,捍門,龜蛇,獅象等獸星,關攔重疊守護水最吉。 水法有很多,有三合水法,九星水法,十二支水法,有離乾艮兌卦水則吉,坎坤震巽卦見水則兇的過路陰陽水法等等。水法多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出現極其混亂真假難分,一旦用上,就會給主人帶有無窮的災難,輕者破財病傷,重者家破人亡,所以風水學靠的是真材實學的本事,來不得半點虛假,否則會害人害已,危害社會,造成不可挽救的嚴重后果,總而言之,以上這些水法應驗情度極低。 建造墳墓時,首先要從選擇墓地開始。因為墳墓就是陰極,所以如查選擇陽光照不到的地點,其家運就無法冒隆。下面就來針對選擇地時的兇相或吉相加以說明。要先擇從早上到下午一點半,陽光都能照射的地方才為吉相。 要選擇寬兩坪以上--十坪之間,且會形成直角的地方,才為吉相。要在墓地建造界線。沒有界線的墳墓,主很容易與他人發生糾葛。 龍真穴正水錯放,富貴不見面,富砂貴砂簇簇來,水口錯用盡成灰,可見水法的重要性,這就說明穴位放水的重要性,龍真穴正富貴地。
十、墓地風水地形有何講究
1、墳墓所在地周圍的形勢、地形也會影響碑石、棺、金甕,從而影響亡靈的后代子孫。好的地形是來龍不急不緩、穴星端正、土質黃潤、水路分合割界明顯(排水良好)、墳墓造法得宜(包括造形、材料、色彩、金井之作法、葬之深淺、堆土之質及方式、墳草之種類及種法); 好的形勢是墓前之堂局平坦端正,朝、案高低遠近適當(沒有逼壓的感覺)。左右邊的山丘(包括建物、地上物)與穴場大小高低相若。至于不理想的形勢與地形,所產生之影響如下列:
2、朝山因開鑿、崩塌而形成“破頭”,主官非橫禍。
3、朝山高大逼壓,主人丁滅絕。向對來脈倒葬最兇。
4、朝山腳竄,田園當盡難糊口。
5、朝山嵯峨(高尖不齊)殘崖破面粗濁,家多兇禍之事。
6、朝山欹側、探頭,家出賊寇。
7、朝山開腳獻花,掀裙舞袖(山的棱線波浪起伏飛揚,如風吹裙子,春光畢露),縱情色欲。
8、對面砂角尖射,橫禍飛災多折磨。
十一、贛州城風水格局"以形取勝"之龜形傳說 民間傳說往往有其民俗風情和地域特色吸引人的眼球。到了贛州旅游者都會聽到導游津津樂道一個故事:贛州城是龜形,城下有只巨大的烏龜馱著贛州城,臥在 章、貢二水之間,隨著江水的漲落而浮沉。因此,贛州又有了“浮洲”的別稱。劉伯溫攻打贛州城時久攻不下,偶然發現了這個秘密,想出了毒招; 用五根粗大的鐵 柱把烏龜的四只足和尾巴釘在地上。
然后跑到白塔下,堵贛江之水狂淹贛州城。被鐵柱釘住的烏龜再也浮不起來了,贛州終于城破人亡。近年,因贛州古城整修,在 水東浮橋和北門龜角尾處河中挖出三 根鐵釘。 一根豎立在水東浮橋頭榕樹下,另外兩根豎立在八境臺內。這是贛州城家喻戶曉的一個古老奇特的鄉土傳說,寄托了贛州人對風水格局受到破壞的不滿和無奈的情感。
無獨有偶,山西古城平遙也有古城墻。整個城池是按照一只龜的形狀建造的, 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圣潔。它表達了平遙人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固若磐石、長生不老、永世長存的深刻寓義。平遙古城的城墻修 建的也是格外有意思,城墻一周是6公里,墻高10米,城墻上有3000個垛口, 72個堞樓, 象征著孔子的弟子3000和72圣人,反映著人們對儒家思想締造者孔子的崇拜!
再看這只龜頭朝南,尾向北,四只爪子向外伸出來,形成了城池的南門、北門、 西門、東門、四個城門。這簡直是贛州古城地理格局的翻版。不過平遙有人工刻意追求的痕跡,而贛州古城卻是天然生成龜形。 贛州古城如此好的風水格局,必然也是古人按照“以形取勝”風水原則來規劃選址。所謂形勝是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勢及物產優勝等自然環境。贛州古城有天然風水格局,是一點不夸張。它處于山環水抱之中。
正因為有如此天然好風水格局,所以古人建城一直在山水文章。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使灌嬰略定江南,始為贛縣立城,以防趙佗”,原城址“今州西南益漿溪故城是也”在今蟠龍鎮一帶,還有待考古發現予以證 實。晉太康末,洪水淹沒了縣城,據《太平寰宇記》載,遷到地勢較高的葛姥城,大致在今虎崗一帶。而晉太康二年(281年),廬陵郡南部都尉升級為南康郡, 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守高琰,鑒于原郡治于都地理位置偏居一隅,將郡治從于都遷至贛縣,在章、貢二江間修筑了新的郡城(贛縣附郭)。
這是贛州城市 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東晉義熙六年(410年),盧循、徐道復起義,徐道復自始興越大余嶺,破南康、廬陵、豫章諸郡,戰事激烈,郡城破壞。義熙七年(411年)被迫遷貢水 東,即今水東七里鎮一帶,直到梁承圣元年(552年)才遷回。此地三面環水,地勢開闊平坦,是一個理想的城址。從此,一千四百四十年來,一直是江西南部政 治、經濟、軍事、交通、文化的中心。 以上選址、遷徙到最后定址,經歷七百五十三年,關鍵的一年是永和五年。事實證明州守高琰遷徙郡治的決策有遠見卓識,是正確的。
唐貞元四年(788年)虔州刺史路應“鑿灘石以通舟,陶甓以繕城。”是燒磚修繕贛州城的最早記載。唐末,客家人盧光稠(840—911)、譚全播(834 —918),審時度勢依附后梁和楊吳,大舉擴城以自固。“唐刺史光稠拓其南,又東西南三隅鑿濠。”《同治贛州府志》記載“唐末盧光稠斥廣其東西南三隅,鑿 址為隍三面阻水。”這是贛州城市建設史上又一件大事。這個范圍一直延續到廿世紀五十年代。
北宋嘉祐間(1056—1063) 孔夫子四十六代 孫孔宗瀚“知虔州,城濱章貢兩江,歲為水嚙,宗瀚伐石為址,冶鐵錮之,由是屹然。”
“州守孔宗瀚因貢水直趨東北隅,城屢沖決, 石當其嚙,冶鐵錮基,上峙八境臺”。 從552年定址算起,到1063年樓櫓基本完善,共511年,是贛州城池的發展興盛期。它形成的軍城格局,在軍事防御和水利防洪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這個城市由唐代的1平方公里左右擴大到五代的3.05的平方公里。 熙寧(1068—1077)中州守劉彝“開水窗以防水患”,“凡城中街衢委皆為經理。”
“郡城三面阻水,水暴至輸灌城,作水窗十二間,視水消長而啟閉之, 水患頓息。城內福壽二溝,相傳亦彝所創。元初以都水丞召還。” 也在熙寧間,知州劉瑾修建西河浮橋,名知政橋。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著名學者洪邁知 虔州,修建了東河浮橋,名東津橋。淳熙間(1174—1189)知州周必正修建了南河浮橋,名南橋。從嘉祐末(1063年)至淳熙末(1189年)前后二 十五、六年,進一步解決了城市基礎設施中排水系統、防洪措施和津梁交通的問題。
宋以后,因戰事和水患而修葺城墻整治壕塘,府志縣志記載凡五十余次。修繕工程較大者有明正德六年辛末(1511年)、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清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嘉靖甲午修葺有羅欽順《重修府城記》和鄒守益《修城記》。
清咸豐間(1851—1861)為了抵抗太平天國革命,四年1854年甲巡道周玉衡建西門炮城,六年丙辰秋(1856年)巡道汪報閆建八境臺炮城,七年丁 巳秋(1857年)巡道汪報閆建東門炮城,九年己未冬(1859年)巡道林福祥建南門炮城,十年庚申秋(1860年)知府楊豫成建小南門炮城。 以上文獻記載,皆經歷史學者權威調查取證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