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文化網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墓地風水 >> 內容

中醫哲學原理概述

時間:2022-05-08 11:44:16

  核心提示:中醫是一門科學嗎?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現在的關于科學的概念起源于西方,英文是science,是針對人的心知而言的。一直以來,人們對科學這一概念的定義很多,但我認為對它定義最為準確的應該是由牛頓給出的,即“科學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由此看來,科學僅僅是人類對自然哲學所進行的數學上的描述。科學來自哲學,西方的科學來自西方哲學,中醫來自中國哲學,所以如果說中醫不是西方科學,這是對的,但說他不是科學是不對的,因為他屬于來自中國哲學的科學。

中醫是一門科學嗎?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現在的關于科學的概念起源于西方,英文是science,是針對人的心知而言的。一直以來,人們對科學這一概念的定義很多,但我認為對它定義最為準確的應該是由牛頓給出的,即“科學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由此看來,科學僅僅是人類對自然哲學所進行的數學上的描述。科學來自哲學,西方的科學來自西方哲學,中醫來自中國哲學,所以如果說中醫不是西方科學,這是對的,但說他不是科學是不對的,因為他屬于來自中國哲學的科學。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希臘語:Θαλ??,Thalês,英語:Thales,約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是西方人最早提出“自然是什么的人”。古希臘的另一位哲學家留吉波(大約生活在在公元前440年)提出“沒有什么是可以無端發生的,萬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

而中國的古代圣賢,在伏羲時代(中古時期,迄今7000年—5000年),就開始著手解決了這類哲學問題。到了黃帝時期(中古時期,迄今5000—3000年),就已經完成了《黃帝內經》、《連山易》及《歸藏易》。《周易·系辭》曰: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虞翻曰:興易者,謂庖犧也。文王書經,系庖犧于乾五。乾為古,五在乾中,故興于中古。系以黃帝、堯、舜為后世圣人。庖犧為中古,則庖犧以前為上古。

而到了周文王(迄今約3100年前),就完成了中國哲學首部經典《周易》。而且將宇宙歸結為天地等八個卦象,并在八個卦象的基礎上,演繹出六十四個卦象。

中國人一直以來,認為醫和易是同源的。中醫理論的開山經典《黃帝內經》充分汲取了《易經》的精華,也汲取了來源于《易經》的陰陽五行學說。

在中國歷代儒家學者看來,《易經》是群經之首,先后經過了伏義氏,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的編撰。其中,伏羲氏發明了《易經》的先天八卦,周文王創立了后天八卦,而孔子作了如何解讀《周易》的十翼。

《周易》自然哲學的宇宙起源觀如《系辭》所言: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有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易經》的宇宙觀是,宇宙產生于存在物的太極或太一。太極或太一是與時間無關的存在。用現代語言來說,宇宙源于與時間無關的絕對物質和絕對虛空。絕對物質和絕對虛空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天和地(有物理定律的空間和符合物理定律的物質)。天地的演化產生了太陽系和四季。日地月系統的四季演化形成了八卦。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產生了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人類僅僅是地球上萬種生物的一種。

一、中醫陰陽學說的哲學起源

《系辭》曰: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虞翻曰:乾為寒,坤為暑,謂陰息陽消,從姤至否,故寒往暑生為也。)暑往則寒來,(虞翻曰:陰詘陽信,從復至泰,故暑往寒來也。)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乾》為寒,起于《坎》而轉舍于《離》,《坤》為暑,起于《離》而轉舍于《坎》。《離》為太陽而《坎》為太陰。

所以中醫理論的核心之一是強調以陰陽為本。其二是強調陰陽平衡,原因是自然界《乾》雖然寒冷卻舍于《離》之太陽,《坤》雖然暑熱卻舍于《坎》之太陰。

《黃帝內經》指出:

1、陰陽之道,起居有節,作息有時,節制情緒;

2、調理飲食,天人合一。身心也要合一;

3、要注重心靈的修煉調養。

其中《易經》定義《乾》為首,即思維來自心靈,《坤》為身,表明身體只有在心靈安穩時才能感覺舒適。

中醫理論的核心是陰陽平衡。陰陽消息是我們人類所生存的自然環境之變化的根本特征。《周易》認為,春夏主變,為陽氣生發;秋冬主化,為陰氣收斂。如果自然界陽氣過強,如同金星的環境,或者陰氣過強,如同海王星的環境,生命就不能產生。即使產生了生命也是無以為繼的。所以中醫根據《易經》給出的結論是,生命的本質,就其自然屬性而言,是陰陽變化的統一體,也是陰主化而陽主變。《系辭》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人體只要能夠維持自身陰陽在變化上的平衡,就表明其身體是健康的。而自身的陰陽平衡能力還需要與自然環境的陰陽變化相平衡,才能保持或維持健康的體質。

二、中醫理論順應四時變化學說的哲學起源

《周易》開篇就是“乾,元、亨、利、貞。”意思是說我們所賴以生存的變化著的自然界,在天是“元、亨、利、貞”,在地則是“春、夏、秋、冬”。換而言之,我們人的變化,源于天上的“元、亨、利、貞”和地上的“春、夏、秋、冬”。

所以《皇帝內經》指出: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春暖,為少陰(陰氣減少),少陰需要少陽來平衡。肝屬于木,春生則肝氣生,春季養肝。逆春,則逆少陰。故少陽(陽氣減少)不生。原因是人體和外界的自然界一樣,是一個動態的陰陽平衡過程。

所以春天不可發火,生悶氣。否則就是逆春,傷少陽不能平衡肝氣的少陰。

夏熱,為太陽,太陽需要太陰來平衡,逆夏,則逆太陽,故太陽不長。心臟屬于火,故夏季養心。夏天不可煩躁,發怒。否則陽氣不能生長。

秋涼,為少陽,少陽需要少陰來平衡,逆秋,則太陰不收斂。肺屬金,主生津液,故秋季養陰。少陽也是陰氣(太陰)起作用。所以說逆秋,則太陰不收斂。秋天不可悲痛,否則肺氣焦躁(生熱)。

冬寒,為太陰,太陰需要太陽來平衡。逆冬,少陰不能變為太陰。

腎屬于水,冬季養腎。冬天不可恐懼,否則腎氣不清而污濁。神志不清。

由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關系可知,《坎》為腎,《坤》舍于《坎》。《離》為血,《乾》舍于《離》。《坤》為身,《乾》為首。所以人體和大腦的陰陽變化是圍繞腎臟和心臟來進行的。《系辭》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就人體和大腦而言,心腎相推而神清氣爽。《乾》起于《坎》,故而腎為先天之本。脾主化,故脾為后天之本。

《黃帝內經》同時指出: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三、中醫五行學說的哲學起源

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黃老、道家學說中,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取象比類學說,不是五種元素,而是將萬事萬物按照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的性質歸屬到水火木金土五個項目中,與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學說有區別,是集哲學、占卜、算命、歷法、中醫學、社會學等諸多學說于一身的理論。

3.1 五行及其相互關系

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并稱之為“五行”。最早見《尚書·洪范》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彎曲,舒張),金曰從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穡(意指播種收獲)。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里不但將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征都做了界定。后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體現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則與相生相反,是指兩類不同屬性事物之間關系是相互克制的;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為區域,由于它們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于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根據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制的河圖,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于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見于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于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于西方,古代多以金屬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于中天,表示長夏濕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3.2 五行與《易經》之間的關系

在五行上木代表春天,火代表夏天,金代表秋天,水代表冬天。這些在易經上也是有來歷的:《震》為春,終變為《巽》,陽氣生而木生長,所以用木代表春天的自然景象是草木郁郁蔥蔥的生長現象。《離》為夏,夏至之時,天上之日如同潑火,故以火代表夏季的自然環境。《兌》為秋,為金。秋天水汽凝聚,澤水盈滿,為《兌》。《兌》終變為《艮》,《艮》為果實成熟,故而金為藏精。《坎》為水,二陰藏一陽,為陽氣秘藏陰中,如同陽氣不見,故而以其代表冬天。冬天也是夏天的起點。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指出:“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這里的五氣,就是代表冬季的水、春季的木、夏季的火、秋季的金和長夏的土。按此排列,土不動而水木火金周流運行,就是“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太極圖實際上外圍應該配上二十四節氣圖,就更便于我們理解。太極分為兩儀,也就是陽極和陰極。大地是陰極,地上萬物,以大地為核心;天空是陽極,天上日、月、無數星辰,以天空為核心。太極圖,實際是一個陰陽變化的節氣圖,也就是因為地球繞日運行時,軌道有傾角,因此地上大氣溫度有周期性變化。標志各個變化階段的節點就是春、夏、秋、冬。而哥白尼建立日心學說之后,尤其是牛頓提供的物理定律能定量地描述地球軌道之后。用太極陰陽變化的原理處理節氣的變化,就落后于西方的數學物理方法了。

最 新 書 訊

錢鳳儀老師中哲系列著作:《論語哲學原理》、《道德經哲學原理》、《易經哲學原理》(第二版)已經正式面世,歡迎各位熱愛國學研究的讀者朋友們關注品鑒。

聯系方式:江老師 許老師

電話:15844039709(微信同步)

四、中醫在人體器官上與《易經》的對應關系

人體重要器官,歸結起來是頭部和下身;五臟六腑,四肢皮膚。早期的中醫理論創立者,在《易經》中都是有對應的卦象的。

《乾》在自然定義為天,為圓。在人體,在上而圓者,為首。

《坤》在自然定義為地,為方。在人體,在下而不圓者,為身。

《艮》在自然為山,為高出地面之物,在人體是指手臂或上肢。

《巽》在自然為風,為樹木,為出入,在人體為下肢。

就五臟而言,

肝屬木,為《巽》,《震》與《巽》旁通;

心主血,為《坎》,《坎》與《離》旁通;

脾主化,屬土,為《坤》;

肺屬金,為《兌》;

腎屬水,為《坎》。

就五官而言: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

肝《震》為木,離目為火,木生火,故肝主目。所以肝臟好,眼睛才明亮;

心《坎》(水)伏《離》為火,《兌》為口舌、為剛鹵而屬金。金生水。所以心臟的跳動得靠口中的食物來維持。

脾《坤》屬土,《兌》口屬于金(津液),土生金,故脾主口。所以,脾氣好,食欲才能好;

肺《兌》屬金,《艮》鼻屬土,土生金,肺部的活動靠鼻子來維持。所以鼻子通氣暢通,呼吸才舒服;

腎《坎》為水,《坎》耳屬于水,故腎開竅與耳。所以說腎氣好,耳朵才聰(靈敏)。

綜合起來,構建在《易經》和五行學說基礎上的《黃帝內經》,參考張景岳的分類法,《黃帝內經》所包括的內容大體有以下12類,即:攝生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證學說、診法學說、論治學說、針法俞穴學說、五運六氣學說等。

五、東西方醫學與哲學的比較

在西方哲學和科學無處不在的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似乎還不知道西方倫理學理念的終點是使地球走向徹底毀滅,而以《易經》為藍本的中國倫理學卻是維持人類道法自然、生生不息的哲學。

現代西方醫學是在西方科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科學的本質是通過現象看本質。但通過現象可能看到的還是本質的現象,幾乎不可能真的看到本質。而以《易經》為藍本的中醫哲學,直接就是從陰陽的本質出發,來研究和推斷醫學上的現象。中醫哲學的首創者也應該知道,宇宙在太極之時,時間還沒有產生或地日月系統還沒有形成。所以才以陰陽作為最基本的本質出發點。

對于許多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太了解的中國人來說,一提到八卦,就會聯想到算命風水甚至封建迷信。事實上,《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對應著西方哲學中的范疇分類。而且就倫理學而言,《易經》的分類,遠遠要比亞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分類要更加準確、完備、細致。

六、結 論

“醫乃道之緒余”,中醫與中國道家其哲學起源都來自《周易》。從西方的科學角度而言,17世紀發展起來的西方自然科學,至今具有代表性的理論體系,是經典力學,而經典力學成立的基礎是力學相對性原理。而力學相對性原理本身不是科學方法,而是一種哲學觀。所以說科學的基礎是哲學。中醫的哲學是在《易經》以及在《易經》的基礎之上所發展出來的五行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具體來說,中醫哲學的核心是春夏(元亨)和秋冬(利貞)之間的陰陽平衡和《既濟》卦的“思患而豫防之”。

一年四季分為春、夏、秋、冬,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斂,冬主閉藏。即使普通的中國人,也應該知道,春季要保暖即所謂春捂(對應泰、大壯、夬等三個卦象),用來防止陽氣不生;夏季要少穿衣服(對應乾、姤、遁三個卦象),用來防止陽氣不散發;秋天要不怕涼爽即所謂秋凍(對應否、觀、剝三個卦象),用來聚集陰氣;冬天要保好暖(對飲坤、復、臨三個卦象),以防陰氣大過,傷害陽氣出生。而陰陽平衡的核心是指人體陽氣散發的能力和陰氣收斂的能力之間的平衡。如果兩者失去平衡,就會產生疾患。縱觀中醫自《黃帝內經》到現今的3000多年以來,中醫在哲學上始終還沒有完全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來解決中醫學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因此,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希望未來的國人,能將周易六十四卦的相互關聯和變化關系應用到中醫理論和實踐當中。原因是,中醫不僅是一門以《易經》為藍本的科學,更是一門直接根植并融匯于《易》卦之道的哲學或宇宙學。

Tags:  
作者:易經風水網 來源:網絡
驚訝 欠揍 支持 很棒 憤怒 搞笑 惡心 不解
  • 易經風水學風水知識居家風水辦公風水墓地風水風水故事風水寶地風水老師投訴舉報
  • 易經文化網(www.dongzhichun.cn) ? 2014 - 2024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瓊ICP備19003176號-13
  • 易經文化網內容僅供休閑娛樂,完全免費,請勿迷信,要相信人定勝天
  • 免責聲明:本站信息均由網友提供,以及網絡收集,本站不承擔相關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及時刪除。
  • Email:43133050@qq.com 站長QQ:43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