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終之前直系親屬和家人們要守在身邊,臨終之前也就是咽下最后一口氣之前要將其放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hù)度過最后時光;彌留之際穿上壽衣,全身不能有扣子而是用帶子系上,表示“帶子”也就是后繼有人;
關(guān)于喪葬文化,民間一直有很多俗語,比如:“上墳帶一寶,子孫多福財氣到。”這里說的“一寶”到底是什么?為何有了這一寶子孫便會多福?
說是一寶,其實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白孝衣”,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可為什么古人卻要將其視為寶貝?甚至還和子孫的福祉扯到了一起?白孝衣是喪服的一種,穿著喪服是一種對去世長輩的孝意,以及內(nèi)心的哀痛。
按照歷史的記載,喪服的使用最早出現(xiàn)于周朝,在《周禮》中也有所體現(xiàn),之后被儒家吸收,形成了獨特的孝文化。古代父母去世后,無論孩子身在何處,官居幾品,都要返回家鄉(xiāng)為父母守孝三年,期間也必須身著孝衣,以示敬意。當(dāng)三年的守孝之期完畢之后,就可以脫去孝衣,開始正常的工作。
壽衣的全身是不可以有扣子的存在的,只能用帶子系上,目的也就是想要將福分留給自己的子孫。古人對于鬼神之說的信奉,不如說是一種念想,惋惜先人離世的另一種安慰。
久而久之,世人對于這些習(xí)俗也是逐漸地十分了解。成為了大家固定的安葬方式,按照常理來講,尊重祖先應(yīng)當(dāng)是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世人對于墓葬文化的傳承也符合尊重祖先的行列文化之中。
尤其是在一些大家族之中,他們都會建立一個祠堂,同時還有族譜的出現(xiàn)。換而言之,就是讓同一宗族的人一同放置一處,似乎就是為了在另一個世界當(dāng)中大家都相互有一個照應(yīng)。
當(dāng)有人逝世的時候,大家都會身著白衣,為先人祭奠。在古代,白色是素凈、典雅地表示。當(dāng)先人逝世之后,唯有白色布衣,可以表示自己對于逝者的虔誠慰問。簡而言之,上墳的時候,身著白衣前去,定然能夠得到先祖的庇護(hù),同時祝福自己多子多福。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十分重視守孝這個文化概念,甚至于還有守孝三年的做法。若是成婚遇上葬禮,一切都是需要遵從葬禮的規(guī)格進(jìn)行舉行,至于婚禮則必須延后,這也是逝者為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