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朝嘉靖年間,江南涇縣城里,有位商販名叫馬家貴,這一年,馬家貴做砸了幾樁生意,把本錢全都賠了進去,一時間,昔日的富裕之家,竟變得一無所有。
眼看家中就快揭不開鍋了,這一天,馬家貴把他那剛年滿二十的兒子馬思千,叫到了跟前,交給他一封書信,讓他帶著那封書信,去廬州府面見楊知府,謀一個出路。
原來,楊知府是涇縣人氏,并且以前,楊家是馬家的鄰居。那時候,楊家很是貧困潦倒,家中常常無米下鍋,多虧馬家貴時常接濟,生計才得以維持。楊知府二十歲那年,馬家貴送給他百兩紋銀作為盤纏,讓他得以進京趕考,并考中了進士功名。
雖然對楊知府有大恩,但馬家貴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得到楊知府的回報,更沒有去廬州府找過楊知府一回。如今家道中落,全家人衣食無著,馬家貴這才想起了楊知府,于是修書一封,讓馬思千去見楊知府。
第二天,馬思千懷揣著那封書信,踏上了去廬州的路途,由于他身無分文,只好一路乞討,等他趕到五百里外的廬州府時,日子已過去了半月之久。
一路打聽,這天,馬思千終于來到了知府衙門外,看著那高大氣派的知府衙門,他不禁心頭大喜:我家對楊知府有大恩,他見到我之后,一定會善待我,肯定會在知府衙門里,為我安排一個差事,說不定,我還能成為他的心腹之人呢—我馬家又要過上好日子了!
工夫不大,馬思千見到了楊知府,并呈上了那封書信。楊知府閱罷信后,讓一位衙役領著馬思千,住進了一家客棧。
馬思千在客棧里,一連住了三天。在這三天時間里,他天天盼著楊知府給他安排差事,過上吃香喝辣的日子。第四天傍晚,一位衙役忽然來到了客棧,對馬思千說,楊知府為他做出了安排,并讓他立即走一趟。
馬思千不禁心花怒放:差事終于來了!他立即跟在那位衙役的身后,出了客棧的大門。
走了沒幾步,馬思千忽然感到有點不對勁:知府衙門在客棧的東邊,而那衙役卻領著我往西而去,這是咋了?
馬思千連忙問那位衙役。楊知府到底為他做出了怎樣的安排?那位衙役卻道:“到了地方,你就知道了!”
衙役領著馬思千七彎八拐,半炷香的工夫過后,終于在一條小巷里停下了腳步。馬思千不由得很是疑惑:衙役領我上這條小巷里干啥?難道在這條小巷之中,有啥差事可干?
馬思千正在心里頭七上八下著,那衙役指著小巷之旁的一扇大門,道:“到地方了,快進去吧!”說著,抬腿就進了那扇大門。馬思千雖然心有疑慮,但也只好跟了進去。這時,一位五十多歲的老漢迎了過來。
那衙役向馬思千介紹說,那位老漢姓崔,人稱“崔掌柜”,以開豆腐鋪為生,因常去楊知府家送豆腐,因此與楊知府相識,而楊知府為他馬思千做出的安排是:讓他馬思千給崔掌柜做徒弟,學做豆腐。
聽完那衙役的話,馬思千不禁目瞪口呆:想不到,楊知府為我安排的“差事”,竟然是做崔掌柜的徒弟,學做豆腐!楊知府,我馬家對你可是有大恩的啊!你讓我學做豆腐,干這沒出息的活,不是沒把當年我馬家的接濟之恩當回事么?你這不是有恩不報么?
那衙役轉身走了,在廬州城里舉目無親的馬思千,只得在崔掌柜的豆腐鋪里留了下來,每天累得腰酸背疼。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楊知府的怨恨越來越深。
2
三個月后的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馬思千,正坐在自己的房間里唉聲嘆氣,忽然,一個人急匆匆地走了進來,馬思千定睛一看,那人竟是三個月前,送他來到豆腐鋪里的那位衙役。
馬思千不由得心里一動:難道楊知府良心發現,要在知府衙門里,為我安排一個差事,因此,讓這位衙役領我去知府衙門?
卻見那位衙役從懷里掏出了幾錠銀子,塞在馬思千的手里,道:“這一百兩銀子,是楊知府讓我交給你的,他讓你拿著銀子,趕快回到涇縣城里去!”
那衙役說完話后,急匆匆地走了。馬思千捧著銀子,淚都快要下來了,心說:好你個楊知府,你安排我在豆腐鋪里當學徒本已不該,如今,你竟要用區區一百兩銀子,打發我回家,真是豈有此理!這天底下,還有第二個像你這樣有恩不報的人嗎?你讓我回家去,我偏不回家去,我偏要在這廬州城里繼續待下去!
半個多月后的一天,馬思千與豆腐鋪里的幾位伙計一道,去街上賣豆腐,路過楊知府家門前時,看見許多的官兵,將楊知府家圍得水泄不通,并不停地從宅子里,往外搬東西。
馬思千看不懂眼前的那一幕場景,連忙向一位路人打聽。那位路人告訴他說,楊知府被朝廷給拿下了,投進了大牢,家也被抄了。
得知楊知府被抓進了大牢,家也被抄了,馬思千的心頭不由得升起一陣快意:楊知府啊楊知府,想不到,你也有倒霉的一天,這是老天報應你這個有恩不報的人啊!
賣完豆腐,回到豆腐鋪里,馬思千剛喝完一碗涼茶,幾位官差打扮的人,忽然沖進鋪子,一抖手中的鎖鏈,鎖住了崔掌柜,然后將他押出了豆腐鋪。馬思千和鋪中的伙計們,不禁大為不解:崔掌柜只是一位規矩的生意人,官差為何抓他?
七天之后,崔掌柜才被抬回了豆腐鋪中,只見他瘦得皮包著骨頭,身上傷痕累累,氣息奄奄,顯然,他被動了大刑。
經過郎中的精心醫治,半個月后,崔掌柜才恢復了元氣。一天,馬思千見左右無人,便問崔掌柜:“官府為何抓您?為何對您動了大刑?”
崔掌柜長嘆了一口氣,道:“那都是因為,我經常給楊知府家送豆腐啊!”
馬思千滿臉疑惑:“送豆腐咋了?難道僅僅因為給楊知府的家中送過豆腐,您就該被抓進大牢,動大刑?”
崔掌柜長嘆了一口氣:“官府懷疑我……唉,是這么一回事……”
原來,楊知府陷入了一場官場爭斗,并被一位對手抓住了把柄。楊知府的那位對手,羅列了楊知府的十大罪狀,并在皇上的面前,告發了楊知府,皇上震怒。下旨讓楊知府的那位對手負責查辦楊知府,而那位對手很快便將楊知府捕入大牢,抄了楊知府的家,并四處抓捕楊知府的心腹之人,以及與楊知府交往頻繁的人,以收集楊知府的罪證。
崔掌柜因為經常給楊知府家送豆腐,與楊知府相識,因此,他被懷疑為楊知府辦過事,知道楊知府的罪證,因此被抓進了大牢。但崔掌柜只是一位豆腐鋪的掌柜,除了給楊知府家送過豆腐,經常出入楊家之外,哪里曾給楊知府辦過事?哪里知道楊知府的秘密?因此,面對辦案的官差們的查問,他一問三不知。辦案的官差以為崔掌柜故意隱瞞,于是,對崔掌柜動了大刑,將崔掌柜折磨得死去活來。后來,辦案的官差們,見崔掌柜與楊知府確實沒有什么牽連,這才把奄奄一息的崔掌柜放了出來。
馬思千聽到這里,不禁被驚出了一頭的冷汗:崔掌柜僅僅因為經常給楊知府家送豆腐,便被抓進了大牢,被折磨得死去活來,要是我馬家對楊知府有大恩一事,被辦案的官差們知道了,那下場豈不會比崔掌柜還慘?
想到這兒,馬思千再也不敢在廬州城里待了,當天,他便向崔掌柜辭了行,雇了一輛馬車,連夜往涇縣城里趕。
3
回到家中,驚魂未定的馬思千,將他在廬州府里的遭遇,詳詳細細地說給父親馬家貴聽了。最后,他抹了一把額頭上的冷汗,道:“幸虧楊知府有恩不報,要是當初,他把我留在知府衙門里當差,并視我為心腹,那可就糟了……”
馬家貴卻道:“楊知府不留你在知府衙門里當差,并讓你去學做豆腐,其實,他那就是在報答咱們家的大恩啊!”
馬思千驚訝道:“那就是報恩?”
馬家貴點點頭,道:“楊知府陷入了官場爭斗,他肯定知道,他早已處于了下風,被抓進大牢、被抄家,只是遲早的事情。而他為了讓你不受他的連累,沒留你在知府衙門里當差,卻讓你去豆腐鋪學做豆腐,學會一技之長,并在他被抓之前,給了你一百兩銀子,讓你離開廬州城,回到涇縣……他讓你遠離是非,免遭牽連之苦,確實報了咱們家的大恩啊!”
馬家貴的話,讓馬思千陷入了沉思……幾天之后,他以那一百兩銀子做本錢,憑著在崔掌柜的豆腐鋪里學到的手藝,在涇縣城里,開了一家豆腐鋪,從此,一家人衣食豐足。
半年后,楊知府被斬了首,他的親信們則紛紛被流放、充軍。消息傳到涇縣,馬思千久久無語,然后沖著廬州城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