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文化網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風水寶地 >> 內容

漢朝帝皇陵墓的風水傳說

時間:2022-03-11 09:52:12

  核心提示:中國有句古話叫“生在蘇杭,死葬北邙”,意思就是說北邙是一個風水寶地,倘若死后能長眠于此,那么子孫萬代都將因此而受益。特別是它對面就是黃河

漢朝帝皇陵墓的風水傳說

一、詭異的建陵之地

中國有句古話叫“生在蘇杭,死葬北邙”,意思就是說北邙是一個風水寶地,倘若死后能長眠于此,那么子孫萬代都將因此而受益。特別是它對面就是黃河,更是符合了風水學說的思想:“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币舱蛉绱?,但凡在中原建都的皇帝都想在死后入住北邙,以福蔭后人,江山永固。

邙山上下,戰國、秦、漢、曹魏、西晉、北魏、東魏、唐、后梁、南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君王和顯赫人物都在此長眠。把他們的名字排列起來,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國古代史:殷王、東周諸王、東漢諸帝、蜀漢后主、曹魏諸帝、西晉諸帝、陳后主、唐明宗、南唐李后主、蘇秦、呂不韋、夏侯嬰、陳平、賈誼、班超、何進、關羽、石崇、羊祜、裴楷、狄仁杰、杜甫、石守信……

其中,在北邙的東漢帝陵一共有五座: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定陵、沖帝的懷陵,以及靈帝的文陵。然而在這五座陵墓之中,卻有一座特立獨行,選址蹊蹺。其他四陵皆在邙山之陽,唯有一座坐落在邙山之陰的黃河灘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認為房后有山,房前有河是大吉之地。但這座詭異的陵墓卻恰恰相反,好比是房門開在山前,房后是河——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而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

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省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南頓(今項城縣)令劉欽之子。更始三年(公元25)六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崩,葬原陵,壽63歲,在位33年。光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卓著的一代中興英主,他親執權柄,以柔道治國。

締造了光武中興的漢光武帝劉秀

然而這樣一位中興英主的原陵方向卻面南背北,著實有些奇怪。原陵的南面是山,北面是河,也就是所謂的“枕河蹬山”、“漢皇仰臥”。然而這些講法在風水學來說是極不提倡的。風水之說在中國由來久矣,而自古帝王的陵墓更是極為講求訴諸風水,從選址到朝向、建制,一一不得馬虎??墒沁@位東漢的開國之君為什么會選擇一個有悖于 風水之說的建陵之地呢?

關于這個問題,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劉秀有個王兒從不聽話,命他向東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卻攆雞。劉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塊風水寶地。于是在臨死前“知子莫如父”的劉秀這次得來個正話反說:故意命他把自己葬于黃河之中,這樣他兒子才可把他的陵寢置于鄰山之顛。于是傳旨王兒來病榻前,囑曰:“父命中缺水,歸天后汝要把父葬于黃河之中,如此才免干渴之苦?!?spanyes';font-family:宋體;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5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誰知王兒卻一反常態,哭著發誓道:“不孝兒從未聆聽過父王之訓,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囑?!眲⑿阋宦?,叫苦不迭,無奈君無戲言,于是長嘆一聲便駕崩了。后來王兒公布遺詔,并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龍舟靈樞。入殮后,便把靈樞拋入滾滾黃河之中。說來也怪,此時河水突然咆哮著向北滾去。

靈柩落處瞬間成為一片平地,并有個陵丘拔地而起。據說原陵雖然置于黃河灘上,但歷來黃河泛濫卻從未侵害過。當然黃河水不侵,只是因為這里的河床南高北低,河水只能倒向北岸,水流越急,向北沖得越厲害。

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是人們因為無法解釋原陵的反常現象而編織出的一相情愿的解說,并無惡意,相反,為原陵增添了一絲神秘的、饒有趣味的色彩。

光武帝原陵的地上宮殿

事實上,從公元50年開始,劉秀就在北邙山與黃河之間修建自己的陵墓。但劉秀是否和其他帝王一樣為自己修建陵墓勞民傷財,歷史并無確切的記載。他只是對負責修建陵園的竇融說過這樣一段話,他的陵園要“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說現在建陵占地不要越過二三頃,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讓雨水排出就行了。這完全符合了原陵的規模和位置。

臨終前劉秀又再次下旨強調:我在世時無益于天下平民百姓,喪葬時應像文帝那樣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要因山為陵,不起墳堆,各地刺吏及其他官吏要忠于職守,不要來京奔喪,也不要遞送吊唁奏章。所以,他的陵園在營造之初,并無任何奢華的建筑。園中的柏樹,還是在隋唐時期栽植的。這完全符合原陵的規模和位置。

但是從漢朝初年開始,皇陵建制已經有了一定的制度所遵循,即使劉秀不想在自己的墳墓上奢侈浪費,但終究逃不出傳統和后代的孝順。后來原陵被董卓挖掘,曹丕對此事評價說,原陵被挖,罪在漢明帝。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是,四年后劉秀死掉,漢明帝將原陵建造得奢華無比,所以才招來了董卓的盜掘。

關于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西安市境內。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除漢文帝劉恒霸陵和漢宣帝劉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西起興平市(縣級市)豆馬村,東到咸陽區正陽鄉張家灣,依次排列著漢武帝劉徹茂陵、漢昭帝劉弗陵平陵、漢成帝劉驁延陵、漢平帝劉衎康陵、漢元帝劉奭渭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高帝劉邦長陵、漢景帝劉啟陽陵。

西漢是我國封建帝國時代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封建社會的各種典章制度的完善、確立和鞏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漢。封建社會對禮儀典章制度及其重視,喪葬制度是禮儀典章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皇帝陵墓,就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最高喪葬禮儀,漢代喪葬“事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說是西漢封建統治階級社會歷史活動的縮影。對西漢帝陵的勘探與發掘,使我們對西漢歷史有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

帝陵組成

1. 漢太祖(高祖)高皇帝劉邦長陵

2. 漢孝惠皇帝劉盈安陵

3. 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恒霸陵

4. 漢孝景皇帝劉啟陽陵

5.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茂陵

6. 漢孝昭皇帝劉弗陵平陵

7. 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杜陵

8. 漢高宗(后除廟號)孝元皇帝劉奭(shì)渭陵

9. 漢統宗(后除廟號)孝成皇帝劉驁延陵

10. 漢孝哀皇帝劉欣義陵

11. 漢元宗(后除廟號)孝平皇帝劉衎(kàn )康陵

為什么漢文帝霸陵和漢宣帝杜陵沒有修在咸陽塬上呢?一方面是因為漢代帝陵埋葬有嚴格的昭穆制度;一方面文帝力求節儉,所以選擇在因山為陵。宣帝當皇帝之前“周徧三輔”、“尤樂杜、鄠之間,率常在下杜”,他的父母均葬于長安城東南,所以宣帝筑陵于杜東塬。西漢帝陵的形制有兩類:一類是霸陵因山為陵的形式,墓葬開鑿于山崖中,不另起墳丘。

其他10陵則屬另一類,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墳丘,一般底部約150170米見方,高約2030余米,以武帝茂陵墳丘最大。漢代帝后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后陵大多在帝陵的東面,墳丘亦較帝陵為小,惟呂后墳丘大小幾乎與高祖長陵墳丘相等。從陽陵開始,在帝后墳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墻,每面垣墻的中央各辟一門,門外立雙闕。這種圍墳丘一周的方形陵園,是西漢帝后陵園的通制。陵園之旁建寢殿和廟。

西漢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東,長陵陪葬墓規模最大。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衛青、霍去病墓。這些帝陵加上皇親國戚、權臣列侯的陪葬墓自東而西綿延百里,正如古詩所云:“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侯”。長陵開始置陵邑。漢朝建都長安以后,便將齊、楚諸國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遷到長陵邑來。

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遷到各陵邑中去,將有實力的豪族控制在長安,以便鞏固漢朝的統治。漢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下詔罷置陵邑,因為強迫移民而使百姓破產,引起社會上的動蕩不安,設置陵邑對鞏固政權已不起作用,所以從渭陵開始廢置陵邑。

古代風水故事

故事1

唐朝蘇州吳縣有一個叫汪鳳的人,住在縣城離碼頭不遠的地方,他家經常發生怪異之事,十多年間,其妻子、兒女、奴婢、仆人都先后死亡。為此,汪鳳懷疑此宅不吉利,就便宜賣給了同鄉盛忠。

盛忠不信鬼不信神,大大方方住下來,誰知過了五、六年,也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盛忠深感不安,決意低價賣掉此房,但四鄰八舍的都知道這家房子不吉利,結果好久沒人問津。

這里,縣衙有個姓張名勵的小都頭,平日橫行鄉里,欺壓百姓,人們都不愿與他交往。他每天到衙門上班,都要路過盛忠宅門前,有幾次,他隱隱看見有兩道竹竿粗細的青煙從盛忠屋頂冒出,直沖云天,張勵竊喜,認為屋里一定有珠寶奇器,他就打聽這房子的主人,一打聽,得知是要賣的房子,他二話沒說,就買下這座住宅。

晚上他叫了兩朋友幫忙,在冒青煙之處開挖,挖到六七尺里,見有一圓型石盤,下有一石柜,精雕細刻,工藝精美,柜蓋四周用鐵澆鑄而成,上面貼有畫骨符案,并有咒語,落款是“禎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鮑知遠囚妖猴于此?!?spanyes';font-family:宋體;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5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禎明元年乃晉代南北朝后主陳叔寶年間,距當時已有300余年,張勵不懂這些,他不相信里面有什么妖猴,一心想得到珍寶,他命一伙人用鐵器撬開鐵柜,只見里面冒出一團青煙,果然一只毛猴,縱身一躍,逃之夭夭。張勵傻了眼,嚇得倒在一旁,一伙朋友也作鳥獸散,當晚張勵起病,幾天后便不治而亡。

故事2

據《太平廣記》卷140記載,唐朝時,蘇州吳縣有一個叫汪鳳的人,家住在離碼頭不遠的地方。他家中經常發生怪異之事,十多年間,妻子、兒女、奴婢、仆人死亡殆盡。汪鳳懷疑是他家宅地不吉利的緣故,就把宅子賣給了同鄉盛忠。

盛忠不信這個邪,安安心心地住了下來,誰知僅五六年的時間也家破人亡,親戚凋零了。盛忠害怕了,折價欲賣其宅。四鄰八舍都覺得這不是一處好宅地,沒人敢買,結果很長時間也沒有賣掉。

縣衙有個小吏張勵,平日橫行鄉里,為所欲為,人們都以與他交往為恥。他每天去縣衙公干都要路過盛忠宅前,有天看到有兩道箭竿粗細的青氣從盛忠內宅冒出,直沖云天,以為有珠寶藏于其內。

得知盛忠要賣宅地后,他就買了下來,立即遷入,早晨再看,依然有兩道青氣上升。為得珠寶,他在發氣之處拼命地挖,深達六七尺時見有一圓型石盤,下有一石柜,精雕細刻,工藝精美。柜縫用鐵汁澆固,又加石灰密封,外用鐵鏈加固。石柜四面都有七方朱印,印方似篆非篆,不知所云。

張勵以為找到了寶物,用重錘砸開石柜,柜里有一個銅釜,上覆銅盤,鉛錫固縫,印有九方紫印,印文如古篆。張勵揭去朱印,打開銅盤,忽有大猴跳出,倏忽間不知所向。再看釜中僅有一方石銘,上寫“禎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鮑知遠囚猴神于此。其有發者,發后十二年,胡兵大擾,六合煙塵,而發者俄亦族滅?!钡澝魇悄咸脐惡笾髂晏?,禎明元年即公元587年。

根據銘文推算,張勵挖掘石柜時為唐天寶二年(743),距埋石柜時已有一百五十六年,過了十二年,即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叛唐,應所謂“胡兵大擾,六合煙塵”之語。第二年,張勵家遭到了滅族之禍。

有意思的是張勵明知是兇宅,卻不請術士修禳,而是心存僥幸,以為可以大發橫財。俗話說“一福壓百禍,無福忌諱多”。張勵平日作威作福,是不是自以為有福之人呢?此事雖屬荒誕,但對那些貪得不義之財的人卻具有懲戒作用。

Tags:  
作者:易經風水網 來源:網絡
驚訝 欠揍 支持 很棒 憤怒 搞笑 惡心 不解
  • 易經風水學風水知識居家風水辦公風水墓地風水風水故事風水寶地風水老師投訴舉報
  • 易經文化網(www.dongzhichun.cn) ? 2014 - 2024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瓊ICP備19003176號-13
  • 易經文化網內容僅供休閑娛樂,完全免費,請勿迷信,要相信人定勝天
  • 免責聲明:本站信息均由網友提供,以及網絡收集,本站不承擔相關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及時刪除。
  • Email:43133050@qq.com 站長QQ:43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