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文化網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風水寶地 >> 內容

佛教建筑與風水學

時間:2015-02-02 18:29:41

  核心提示:佛教是一種外來宗教,正因如此,我們更易于發現風水在佛教寺院所留下的痕跡,可以說俯拾皆是。

佛教是一種外來宗教,正因如此,我們更易于發現風水在佛教寺院所留下的痕跡,可以說俯拾皆是。

1、選址

幾乎每一佛寺志中都有關于其寺后倚之山的“風水式”的詳盡描寫,請看如下二例:

《慈溪保國寺志》卷一“形勝”條曰,古靈山:“推其發脈之祖,乃從四明大蘭而下,至陸家埠過江百余里凸而為石柱山,為慈邑之祖山,轉南折東崔嵬而特立者,貿山之頂也,頂之下復起三臺,若隱若狀,越數百丈為寺基……又名八面山,堪輿家謂是山乃西來之結脈處。”

《虞山興福寺》卷一“李杰重建空心亭記”條曰,虞山:“為海隅之鎮發脈,自北而西迤邐南邁,其首則邑治在焉,其中支最為深秀,以山形磅礴,環抱靈氣所鐘也。舊有寺曰破山,今稱興福。”

如果說這種有關龍脈的記載只表明風水的一種無形的影響,則《普陀洛迦新志》卷八向我們展現了風水對佛寺龍脈保護的直接作用:“后山系寺之來脈,堪輿家俱言不宜建蓋,常住特買東房基地,與太古堂相易,今留內宮生祠外,其余悉栽竹木,培蔭道場,后人永不許違禁建造,其寺后嶺路亦不得仍前往來,踏損龍脈。……犯者擯治,”“凡本寺前后左右山場,不但不可侵漁,且風水攸關,竹木務悠久培蔭,開石取泥、俱所當慎。”

更為奇特的是《天臺山方外志》與《明州阿育王山志》是關于山源的考察,幾乎是對風理論中的名言“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的注解和進一步論證:“山有來脈,水有來源,猶人身之有經絡,樹木之有根本也,水以地載,山以水分,考山猶當考水,知水之所由,后能知山之發脈也。故堪輿家之言風水云:”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山豈為風水之止散?蓋山之為氣,風則散,水則止耳。”

對山,水關系的表述也與風水理論相合,尤其是關于氣非在山之位置最高處相聚的說法頗有道理,也許用此可以解釋為什么佛教建筑很少立于山頂之上。

在佛教對風水名言推崇的同時,風水也對佛教的“四大”倍加賞識“夫火水風皆氣之化,而地形實孕焉,釋氏四大假合之論,其窮格非世儒所能悉,可謂精矣。”

佛寺選址的總原則亦是“四靈獸”式模式,可用下面兩句話形容其特點:“環若列屏,林泉青碧。”“宅幽而勢阻,地廊而形藏。”圖中所示的一些佛寺環境莫不如此,這種追求固然與佛教所追求的靜修教義及佛教徒的生存需要有關,卻也離不開風水潛移默化的觀念上的影響。

事實上,借助風水確定寺址的例子很多。如天臺山之僧昕大智寺:“師拽杖如之,而溪山闥,一峰孤秀,賞而面勢寬廣,遠山矗立,絕喧塵,離潰鬧,卜之曰:吉。”又如寧波保國寺址的選擇雖然沒明確記載是否受風水的影響,但觀其形勢,不得不佩服其選址者的風水修養。過石牌坊之后沿山回轉,跨仙橋,卻是象峰獅巖,而寺卻仍只若隱若現于云霧之中,圖中格局至今依然。

另外,還有兩種佛教建筑的選址也頗值一談:僧徒的居住處(庵)以及僧徒的舍利塔。

庵:如普陀法華洞庵:“北京正音和沿來,欲卜居此山,……此后為正音之子孫世守焉。”《普陀洛迦新志》卷五“梵剎門第五”。又如普陀吉祥庵:“明萬歷五年,明潭以內臣出家,卜筑居焉。”《慈溪保國寺志》還有慈溪保國寺:“顯齋禪師……與曾孫唯庵卜居于法華之側。”《慈溪保國寺志》

舍利塔:如天童寺寄禪和尚:“維持天童,十有二年,向愛此山……每欲擇地藏骨,以了夙愿,曾卜塔基于玲瓏巖上,……越二年,有溈山僧者云善青鳥術,來游天童,寄公聞之,喜,請再擇地尋穴,至青龍崗,指為吉地,寄公亦以為可。”《天童寺續志》卷下“轄麗考第十九”。此附近又有凈心上人“卜地放羊山,營建堵坡,為將來大寂滅場”。又如虞山藏海寺大覺禪師“因卜葬海禪院之后,建塔,而是院遂開法接眾”。《虞山藏海寺志》卷下“法統三”。

盡管佛教標榜“凈法界身,本無去來,大悲愿力,故現生死,去來不落于常情”,但佛教圣徒們卻仍然為自己的寂滅之場大費心力,也說明了風水對佛教的強烈沖擊與滲透。而且僧人善風水者也不乏其人,可知佛教與風水合流。

2、布局

風水對佛寺全局的作用從兩個層面上展開:

(1)寺院的世俗部分:“安灶與俗家作灶同,監齋司不可朝內逆供,須奉祖為吉,如逆供主有口舌,出人忤逆……”可惜對于這一部分今天已無從考察。只知與世俗的民居要求無異。

(2)神性部分:盡管佛教持其無上的神性往往不屑于風水,風水卻固執地干預其寺院布置:“寺院又為護法山,或有竹木高墻尤為得宜,一切寺觀庵宇以大殿為主,大殿要高,前后左右要低,如后殿高于大殿者,為之欺主……殿內法象以佛相為主,故佛相宜大,護法菩薩相宜小,若佛相小亦為欺主。”《虞山藏海寺志》卷下“法統三”。考察明代之后寺院布局的演變正是佛殿的地位日趨突出。雖無足夠理由把這種演變的原因全部歸于風水,但這種提倡佛殿為主,要體量高大的說法,至少有促進這種演變的作用。另外風水還對寺院的開門之法有所規定:“亦依《八宅周書》例,然佛門坎艮震巽離?移呱嬌煽??牛?┣?揭瘓鄭?健①恪⒁訝?蠆豢煽??牛?虼憂嗔?滓椅懷鋈耄?虼影諄⑹滓淹量?牛?街?5旅牛?羆?蹦拷采?兜乩碇敝岡?妗廢戮硐掄輟疤煬?潘??髟鉅?鰲薄?

我們今天也同樣很難找到此種規制的完整遺留資料,但可從一些寺志的記載里,從古老的廟宇里拾取一鱗半爪卻也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于“門向”

[yao_page]

浙江舟山普陀法雨寺,“舊人寺者,路從西,地理家謂生氣東旺,故改于東首,建高閣三間,供天后像,憑欄一望,海天萬里……”(《普陀洛迦新志》卷五“梵剎門第五”黃應雄撰“重建普陀前后兩寺記”)。這種改動的客觀效果大大增強了寺廟入口的序列感,越橋過溪后,步層層石級,曲曲折折進入高閣,轉而再入寺,如圖所示,如此豐富的外部入口空間將寺與自然的山、海融為一體。

湘江天臺山國清寺,與普陀法雨寺頗有異曲同妙之感,同樣將寺的門偏向東南,如圖所示:

不過這里的說法,卻是因為祥云峰較高,故而將門側偏。

不管說法如何,這種改變門向的作法確實能夠使建筑群體與自然相融。

關于“門向”的決定,還常常與當地的風水觀念相合:

風水學觀念中,為了保證“氣”的通暢,“門向”與“氣口”關系密切,即門向總是要朝向“氣口”。所謂“氣口”指的是寺院前方群山的開口處或低凹處。風水學認為正是此處為一寺院希望的希望。為了追求這個希望,最方便而最常用的方法是通過門向的偏轉使門與這一開口處相對。如安徽九華山古拜經臺寺,背倚天臺峰,左鷹峰,右金龜峰,前地觀音峰,四面環山,只在觀音峰與金龜峰之間有一狹窄的谷口,因地勢所制,該寺的平面狹長并且朝向無法正對此谷口,這時依照“風水”說法將寺門偏斜朝向這一谷口(“氣口”)如圖;

又如九華山六廟田廣發禪院的大雄寶殿入口,亦作偏轉,以遙對遠處的低凹山巒(“氣口”)如圖。

這種轉門向的作法,無疑為眾山所圍的僧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賞景的立足點,并且從這種開敞中得到無窮的啟示。也使建筑、自然、人協調起來。

關于建置

浙江天童寺:“太白一峰高壓千嶺,雄尊突秀,為一郡之望,紹興初,宏智師正覺欲撤其寺而新之,謀于眾。有蜀僧,以陰陽家言自獻曰:此寺所以未大顯者,山川宏大而棟宇未稱,師能為層樓杰閣從發越淑靈之氣,則此山之名,且將震耀于時矣。覺突然之,乃招舊址,謀興作內外鼎新……極崇侈,門為高閣,延袤兩廡,鑄千佛列其上,前為二天池,中立七塔,交映澄澈。”對于這天池與七塔,有文進一步描述:“路徑如斗形,雙池并突,中筑七塔以象斗”、“形家云:兩池象斗,七塔乃七七星之象”、“七塔,四白三赤,白以后水,赤以厭火。”(《天童寺志》卷二“建置考”、卷七“塔象考”)原來這七塔還有厭勝的作用,至今七塔尚存。如圖所示:另外我們考察天童寺還有一奇怪發現,該寺無鼓樓,同樣歸之于風水:“禪堂在迥光閣東,凡七間,兩偏各一間,高廣溢于西制,中設初像,鐘樓在佛殿東廊外,高與天殿等對峙,欲建鼓樓,已庀材鳩工矣,以形家言中止。”(《天童寺志》卷二“建置考”)至于什么形家作如此言,目前尚無發現進一步記載。佇立該寺院當中,也無發現這不能建鼓樓的原因。卻在離天童寺不遠的阿育王寺發現同樣的不建鼓樓的形制,抑或出自同一形象形字家之言。

安徽九華山萬年禪寺基址偏右處突出一渾圓巖石,當地人稱為“龍頭石”,形家謂之地脈的源頭,故予以保留。并將神圣的佛龕建于石上,隨之殿堂內部以此石為軸線,為保證室外內空間的對稱,在左邊以板壁隔出一間為客堂。

從圖中可看出該寺室內外的矛盾:外部對稱,門位于建筑立門中央,而從內部看,門又偏于大殿一角,風水與倫理等級觀點各行其是。

浙江南潯鎮之東藏寺內無頭塔(已毀):“明朝初建,浮圖功成大半,格于形家言不為合尖,故無塔尖,俗稱無頭塔,亦稱半塔。”,《南潯鎮志》。

一些寺廟還受風水“水口”觀念影響,同樣設置類似于村落水口的“水口寺”、“水口庵”等,對水口處地形要求亦與鄉村的水口要求類似,同樣要有兩山把守、碧流環流等等。

關于建造“時間”

佛寺不僅在布局上、選址上聽風水師的指導,就連營建的時間也時常經風水術士推算。

浙江普陀前后兩寺:“卜秋九月十有九日是吉。”

浙江莫干山天池寺:“明抱璞禪師創修天池寺,某月日時大殿上梁,術者言不利于師,當避,其夕返宿凈名庵中,夜分興起籃輿上天池,以為時已過矣,甫至山中,聞工師高唱,正下梁時也,果以是日疾,仍還庵中,數若先定。”(周慶云《莫干山志》卷五“寺廟”)

以上簡單敘述風水對東南地區佛寺的影響,至于北方寺院與風水的關系,更是非常重視。如北京的戒臺寺、潭柘寺、廣濟寺、雍和宮、白云觀、承德的外八廟、青島的湛山寺、煙臺的南山寺、河北的柏林寺、河南的少林寺、又如近年來新建的無錫的靈山祥符寺、海南三亞的南山?隆⒄憬?┞?腦餐ㄋ碌鵲齲?摶徊皇竊詵縊?Ю礪鄣鬧傅枷陸ǔ傻模??頁つ晗慊鴝κⅲ??鎦型狻?

慧緣我認為風水學的影響力是強大的、有力的。特別是在廣大的東南地區,它以鄉村為中心蔓延滲透到傳統建筑的各個方面,就連不食人間煙火的宗教圣地,也免不了風水學的影響。這不僅導致了東南地區鄉村村落外部環境和內部空間布局的相似,也使傳統建筑的各種類型都呈現出同構的傾向。近年來,風水學不但得了國人熱愛和使用,也受到世界許多國家重視,并且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運用。

風水促進了建筑、人與自然融合風水賦予建筑隱喻、象征,風水給建筑帶來美妙的傳說,風水更讓人生出無限的希望。

作者:易經風水網 來源:網絡
驚訝 欠揍 支持 很棒 憤怒 搞笑 惡心 不解
  • 易經風水學風水知識居家風水辦公風水墓地風水風水故事風水寶地風水老師投訴舉報
  • 易經文化網(www.dongzhichun.cn) ? 2014 - 2024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瓊ICP備19003176號-13
  • 易經文化網內容僅供休閑娛樂,完全免費,請勿迷信,要相信人定勝天
  • 免責聲明:本站信息均由網友提供,以及網絡收集,本站不承擔相關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及時刪除。
  • Email:43133050@qq.com 站長QQ:43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