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由于古人十分信奉風水,因此風水相關的知識經過千余年的發展,已自成為一個完備的體系,從婚喪嫁娶到遷移房屋,風水在古人的生活中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由于古人十分信奉風水,因此風水相關的知識經過千余年的發展,已自成為一個完備的體系,從婚喪嫁娶到遷移房屋,風水在古人的生活中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此外它還有一個非常優雅而又高大上的名字——風水堪輿術。
在古書《說文解字》中,關于堪輿的解釋是“凸出來的地”,主要指代的就是選址地區的吉兇,在古代上到貴族或者皇家成員,下到平民小老百姓,對于自己的“房屋堪輿”都十分重視,“門前墳,房后水”一句堪稱堪輿術中的精華,它是否真的那么神奇呢?
神奇的堪輿術
盡管像“門前墳,房后水”這樣的俗語,在現代往往會被人們定義為是封建迷信思想,但是古人通過堪輿術總結出來的風水之道,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檢驗,其中已經有很多都可以從科學方面進行驗證了,因此風水也不能完全說是子虛烏有的。
風水的發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周文王拘而演《周易》時,除了推演出大量天理八卦的內容外,也推理出了風水學說的基本雛形。到魏晉南北朝時,風水堪輿學說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擅長尋找風水寶地的老師。
古人心中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住在哪里”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因此風水選址最常見的場景也都集中于選擇住址以及墓地兩個方面,專業人士通過觀察山脈地形、水形水流便可以斷定選址的最佳地點。
這些風水老師在進行堪輿時,最常采用的方法便是觀察法,通關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結合選址周圍的地理環境,給人以最好的選址建議。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先人進行了無數次的房屋選址,才逐漸流傳下來“門前墳,房后水”這樣一句精華,那么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門前不要有墳
這句話指的并不是風水寶地,而是在選建房屋時一定要避開的兇煞之地,那么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先從比較好理解的門前墳說起,在選擇修建房屋的地址時,一定不要將大門正對著墳墓,最好房子四周也都不要建有墓地。
在古人的世界觀中,墳地、墓地等地方陰氣都十分地重,如果大門正對著一片墓地,那么很有可能整個房屋以及屋子里的人,都不免會受到陰氣的影響而變得身體虛弱,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幻覺,哪怕身體健碩的人,在陰氣重的地方呆久了,也會導致惡疾纏身。
除了為了避免受到陰氣侵蝕,在古代還經常會有鬼附身的說法,如果將房屋大門面朝墳墓,說不定哪天墳中的冤魂就會找上門來,附在活人的身上,遇到這種情況,被附身的人往往會迅速變得身體虛弱,最后命不久矣。
基于以上兩種原因,古人在修建房屋時,會盡力避免將大門修在墳墓正對面,甚至條件允許的話,房屋離墳墓要越遠越好,盡量避免家里人受到不好的東西的騷擾。直到現在我們對于墳墓還保持有一定的恐懼心,這便是從古人的生活習慣中流傳下來的。
那么這句話放到現代社會是否還適用呢?關于房子建在墓地附近是否吉利,有人相信也有人不信。畢竟很多開發商在建設樓盤時,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建設在亂葬崗之上的,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近些年這樣的新聞很多,但實際上也沒有對人造成太多影響。
房后不要有水
而房后水的說法,可能有點匪夷所思,古人的風水學中,最講究的就是要依山傍水,那么為什么房后反而不能有水了呢?其實房后水指的是房子后的水源和房屋不要離得太近,因為古代的房屋大多是木質結構,如果離水源太近,很有可能會侵蝕地基。
一旦地基不牢,那么剛修好的房子可能沒住幾年就要面臨倒塌的局面了,辛辛苦苦修的房子便化為烏有了,因此房屋一定不能和水源離得太近。古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往往會在房屋與水源之間修建一大片農田,既隔開了水源,又能方便澆灌,一舉兩得。
除了水源會侵蝕地基外,如果發生了暴雨天氣,無論是河流還是小溪,其中的水都會暴漲而引發洪水,雖然大范圍的洪水無論什么樣的房屋都無法避免被沖毀,但如果只是小范圍的洪水,那么房屋修得離水源遠一些,便能避免房屋被洪水沖毀了。
這一理論放在現代的話已然過時,現在我們的房屋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不必擔心水流會侵蝕地基的問題,即使是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水源也不會對房屋造成太大的損害。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進行,人們對于江河湖泊的水位管理也日益成熟,不用再擔心洪水來臨時的避災問題了。
盡管古人所說的“門前墳,房后水”對于當代社會的適用性已經不是很強,但我們依然要保持對古人智慧的敬畏之心,畢竟古時候的人們沒有現代如此發達的交通水利技術,通過俗語流傳以及風水堪輿的方式進行選址,雖方法并不先進,但對于當時的人們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結語
馬克思曾說:實踐出真知,正是由于古人歷經數千年的社會實踐,才產生了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諸多俗語,像“門前墳,房后水”一句,現在看來也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包含在內的,即使現在倡導唯物主義了,想必也沒有人會想要住在墳地附近吧。
因此對于風水堪輿等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我們要一分為二辯證地去看待,對于其中的神鬼之說自然是應當摒除的,但對于符合現代科學道理的俗語傳統,我們一定要虛心繼承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