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風水又進一步蘊育人,人杰地更靈,從而相輔相成,經久不息,使荊紫關成為一顆燦爛的明珠。
淅川地域文化散文之九十三 龍脈寶地荊紫關說起荊紫關古街的建設特征,就會聯想到古代建筑風水學。風水又稱為堪輿、相宅、地理等,古人云:“善醫者,察人之脈知其安危壽夭;善地理者,審山水之脈而識其吉兇美惡。”據史載,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有建筑選址和規劃經營城邑宮宅活動。
《尚書·召誥序》云:“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再如《隋書·高祖本紀》載: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開始謀建新都,“非謀筮從龜,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以吉兇之土,制長短之命”,而且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氣,隋文帝政府下令宮、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門而僅開東西門。
《唐會要》載:宇文愷置都(唐長安城),依照乾卦來安排長安城的建筑。可見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風水知識是相當重要的,古人特別重視建筑選址方面的“風水”,將風水原理運用于人類住宅和城市建設之中,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探求建筑的選址、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在自然風水的基礎上創造優美宜人的人工生態環境。中國人普遍認為能阻擋風的環形山,能攔邪氣的彎曲水流,便是好的環境,就是人們常說的“風水寶地”。風水學認為:判斷一個地方風水好壞的標準,主要看其“龍”、“局”、“水”的情況如何。
所謂“龍”就是山嶺的脈絡。山脈的要求,發脈要雄壯磅礴,奔騰有勢;落頸要俊秀,靈活;結基要豐滿、寬暢。
所謂“局”就是對景,自總脈分出的支脈要重重圍繞,成為基地的拱衛,基地對景要彎環回托,羅列各峰要各成格調,或旗或鼓,或印或案。
所謂“水”就是基地前面的水勢,基地前面最好能逆大江,但水不易直沖基地,水口須回環,最好要有關攔水口的山嶺或沙洲,站在基地上看,以不見水口的出處為最佳。荊紫關鎮址之所以選于此地,正是堪輿家對于上述風水學知識的運用。古鎮的形勢既坐靠龍脈,又有合適的局景,還有極佳的水勢。鎮區是尋著龍脈而建的,其來勢出自鎮北的猴山。
猴山海拔高920多米,主峰雄偉峻俏,分支緩坦;主峰派生出的山嶺緩緩西延,最后形成跑馬嶺、擂鼓臺等丘陵以及漢王坪等寬暢、豐滿的結基臺地,使猴山的氣脈在這里積聚。
荊紫關背依氣勢雄峻逶迤環繞的青山,面臨緩流而下不見水口的丹江,隔江西去數里之外,綿延不斷的群山呈弓狀形成圈護態勢。
這種天然造化成的特殊地形,冬天會阻擋來自西北方向寒冷的空氣,接納溫暖的陽光,夏天又能夠迎來南方濕潤的空氣,從而使得荊紫關氣候宜人,成為人們理想的生產生活棲息之地。星轉斗移,乾坤滄桑。數千年來,猴山和丹江共同給荊紫關營造了鐘靈毓秀的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
不過,在風水學中,自然天成的因素固然至關重要,但同時人為的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縱觀荊紫關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里的人民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擇善而從,以致于“德厚風水聚”,地靈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