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水寶地,多以有“案”、有“拜伏”而顯貴,而拜伏有跪拜、與伏拜之分。跪拜者,多有案在前,似大人堂前會審之勢。
今天分享一個“跪拜大人”的風水寶地:
1圖(手工示意圖),留意四點:
1、堂前之案,在現場圖是微微顯凸;
2、“跪拜”與前一天推文“伏拜”之山的區別;
3、左前有一“鼓"形山,應升堂之形;
4、右白虎外砂似旗狀,應令旗之用。
2圖-1(全景示意圖),左右護砂環抱、有伏案之勢,如雙手放在桌上。朝向有一山呈拜伏之狀,此拜山雙手稍向后,實屬跪拜之山。有興趣的新朋友,可以翻看前天的文章,看看伏拜之山與跪拜之山的區別(本文底部有鏈接)。
2圖-2(原圖),點擊圖片,橫屏放大,感受一下堂局之“舒服”。
視頻一,可以橫屏觀看視頻,聽一聽現場講解(請調大音量)。
3圖-1,拉近看正前,黃線為跪拜之山形,白線微凸的地方是一個案臺,據當地居民講,以前稍高,后來為了耕田方便,放低了一些。
3圖-2(原圖),雖然案臺被放低了,但痕跡還在,各位細細察看一下,此“跪拜”之山和前天推文那個“伏拜”之山的區別,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4圖-1(示意圖),在穴場看左青龍方護砂,內砂(紅線)彎抱有力,穩收青龍方之氣。在左前方有一凸起的小山,似鼓形。
4圖-2(原圖),可以放大圖片,看一下內、外護砂,以及上圖示意的“鼓”形山峰。
5圖-1(示意圖),在穴場看右邊白虎砂,可見內、外護砂緊密連接,緊收白虎方之氣,黃線處似一令旗插在右前位置。
眼尖的朋友,應該已經發現了,右邊白虎砂明顯要比左青龍砂要高大許多,這種情況之下如何保持平衡呢?在這里講一個平衡的知識點:右邊砂比較高,左邊砂稍近,再有,左青龍砂的彎曲力度,明顯要比右白虎方更加強勁。和人挑擔一樣,你那邊重了,而我又不想挪扁擔,那另一個手只能出更多一點力了!
5圖-2(原圖),雖然有樹,但白虎砂輪廓依然可見。
此局,前有跪拜之山,堂前有案,有鼓和令旗,主出坐公堂之人;拜臺寬闊,大利人丁,也是發族的風水寶地。
近來不少易友,私信圖片給筆者,問此山像什么、似何形、穴點何處?真擔心“形象”風水誤導了大家,如果以形來點穴,那不是地理之道。其實所有形象,脫離穴位,無以論談,須知移步換形。唯有在穴位處,方可論其形,此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似水,寄山水于生活萬物中!